五年来,我们转变政府职能,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严格执行“八项规定” 和省、市、县委、纪委相关规定,自觉抵制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高举团结的旗帜、干事的旗帜、清廉的旗帜,引导干部把心思放在工作上。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不断完善《杞梓里镇机关干部考核管理办法》、《杞梓里镇村组干部绩效管理考核办法》,坚持以制度管人,整合资源为干部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接受群众监督,不断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切实从源头上扼制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不断强化政府行政督办、人大监督检查、工程质量监督等各项措施,严厉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在我镇修建基础设施建设的环境下,确保了领导班子和机关干部干净干事。
各位代表,同志们。2016年是本届政府的最后一年,经过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重点工作取得不错成绩:一是认真做好传统古村落的申报与保护,成功申报苏村、杞梓里、小源滩培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二是以精准扶贫为理念助力脱贫攻坚,2016年顺利完成脱贫任务;三是着力实施乡村畅通工程,投资203余万元加宽道路14.7公里,投资40余万元硬化公路1.12公里。四是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完成杞梓里镇村庄布点规划编制和坡山村旅游规划编制;五是投资150余万元,完成坡山、小源、齐武三个村村部建设。
各位代表,回望五年,奋进的历程难以忘怀,发展的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镇人大监督支持,得益于县对口联系单位的鼎力相助,更得益于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在此,我代表镇人民政府,向全镇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杞梓里镇建设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发展中还存在着很多困难和不足,突出表现为:经济发展的步伐还不够快,产业支撑的力量还不够强,特色产业的品牌效应不明显,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农民增收不快;精准扶贫攻坚的任务还很艰巨,财政收支矛盾仍较突出;受交通瓶颈效应影响集镇规模、人气有待进一步提升,乡村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政府工作作风有待进一步改进等。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不回避、不懈怠,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今后工作中予以解决。
二、未来五年工作任务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经济转型升级的加速期、城镇化深入发展的提升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未来五年,我们面临更多的机遇,更多的挑战。做好各项工作,我们要以宽广的视野、精准的眼光,科学分析形势,坚定发展信心,在把握新趋势中捕捉新机遇,在顺应新要求中谋求新发展。
未来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xxxx系列讲话精神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用新发展理念统筹全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主基调,在镇党委的旗帜下团结和带领全镇人民,积极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奋力开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局面。
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列,全面建成惠及全镇人民的小康社会。
(一)坚持创新发展,加快产业升级。创新是发展的主驱动、主引擎,我们要依据规划发展定位,搭建平台,引进项目,让资本和人力竞相迸发。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坚持名优特精发展线路,巩固和发展特色基地,推进适度规模发展,丰富“互联网+农业”、“旅游+农业”,巩固和发展本土知名品牌。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传统古村落和坡山、水竹坑百佳摄影点生态文化旅游建设;狠抓坚持招商引资,推进“腾笼换鸟”, 实现规模以上企业由目前的2家达到5家以上,税收超百万的企业由目前的3家达6家以上。
(二)坚持协调发展,推进村镇建设。
加快打通交通主动脉,极大方便群众出行,带动和促进产业发展。加快美丽乡村和建成区建设,推进中心村环境整治,延伸改善自然村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提升群众生产生活水平,让杞梓里农村更加宜居宜业宜游。全面抓住发展机遇,抓好全镇区域规划建设工作,利用名人文化效应,打通交通瓶颈,形成交通旅游资源共享的文化旅游重镇。
(三)坚持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坚持植树造林,加大森林资源管护力度,构筑生态安全屏障。继续推进全域环境整治行动,突出“三线三边”治理,加大垃圾清理清运力度,确保生态环境持续稳定向好。
(四)坚持共享发展,提高人民福祉。
积极争取项目,整合涉农资金,进一步完善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统筹推进教育、卫生、文化、社保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对照“六个精准”,推进“五个一批”,落实“十大工程”,持续深入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对因病、因学、因灾致贫的贫困户纳入重点扶持范围,全面建立完善以社会救助、养老保险、医疗救助、教育资助等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对低收入家庭、困难弱势群体、农村“三留守”人员的政策性保障作用,确保所有贫困人口在小康路上不掉队、不落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