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镇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财政收入增长15%以上、突破1000万元大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
实现上述要求目标,要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抢机遇,实现社会经济大飞跃
一是精心谋划,顺发展之势。利用毗邻南京江北新区、苏滁产业园、汊河经济开发区等区位优势,精心谋划招商良策。确保拟投资5100万元的滁州市本创电子商务物流仓储产业园项目和拟投资6000万元的来安县德通模具制造有限公司项目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二是调整结构,走增效之路。按照“一强二壮三促”的经济发展思路,做强农业支持产业,发展果蔬种植业、家禽水产养殖业和观光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发展规模化种植和养殖,拉长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万亩“稻虾共养”走出生态致富路。争取项目资金和政府奖补,鼓励农户规模种植莲藕和连片种植反季节、绿色无公害蔬菜,2020年实现莲藕规模种植5000亩、蔬菜种植5000亩以上,努力打造成为南京、滁州等地“菜篮子”。三是优化环境,提发展之速。壮大现有企业的规模,完善功能配套,加强工业经济运行调度,加快规上企业培育力度,力争2020年新增规上企业1家,总数达4家,实现工业产值1.5亿元以上。四是拓宽思路,树特色之标。利用区位优势,抢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这一关键机遇,坚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深度融入“大江北”,做好谋划对接,大力发展成为面向南京及江北新区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深入实施“旅游+”战略,加强区域旅游市场合作,推出精品旅游线路,推进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农业休闲观光园、生态体验园等,打造旅游休闲特色品牌。
(二)奔小康,冲刺脱贫攻坚出成效
一是巩固成果,提高效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镇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下功夫、补短板,坚决杜绝“两该两不该”。推进医疗救助、教育资助、危房改造、兜底保障、基础设施等各项扶贫政策持续落地生效,加强扶贫对象动态管理,确保已脱贫户不返贫。加强边缘户信息台账管理、跟踪监测和救助帮扶,严防边缘户因病因灾入贫。二是同步统筹,增添动力。大力推广“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深入开展“百企帮百村”行动,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制定“一村一策”,提升帮扶实效。推进就业扶贫再扩面,力争“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推进健康扶贫再提升,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推进教育扶贫再对接,建立覆盖全面、保障有力的教育扶贫体系,让每一个贫困家庭的子女都能接受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三是落实责任,凝心聚力。完善脱贫攻坚责任体系,持续压实“521责任”体系,压实干部帮扶责任,坚持政策不松、力度不减、标准不降,做实做细结对帮扶工作。坚持突出重点,做到项目优先安排、资金优先保障、工作优先对接、措施优先落实。建立脱贫摘帽“负面清单”,细化台账、倒排工期,挂图作战、销号落实,确保脱贫成效经得起历史检验。
(三)讲文明,打造魅力家园树民风
一是美丽乡村提品质。重点推进三城中心村建设项目,因地制宜,提升标准。加强三城集镇、河口中心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后期管护。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注重规划引领和乡村空间合理布局。推进乡村文明建设,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二是人居环境合民意。推动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2020年全镇改厕不低于1000户,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实施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工作,通过收拾垃圾来收拾人心、凝聚民心。将美丽乡村与现代农业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相结合,拓展美丽经济产业链,在一产、三产融合衔接中彰显特色。三是文明创建新气象。持续推进文明乡村及“好儿女”“好婆媳”等创建评选活动,大力开展宣讲,宣传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故事,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快乡村移风易俗步伐,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丰富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展现最美乡村新气象。
(四)接地气,增进群众福祉惠民生
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2020年,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增进群众福祉为目标,着力做好惠民实事。一要“住有所居”。全面摸排生活困难群体住房条件,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及时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进行网格化登记,完成部分试点村组农村宅基地办证工作。二要“学有所教”。加大教育投入,重点加强标准化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每年拿出10万元,设立教育质量奖,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让适龄孩童享有教育的权利。三要“劳有所得”。鼓励全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在扶持创业中扩大就业。加强劳动保障体系建设,使更多劳动者获得合理的劳动报酬,杜绝恶意欠薪现象发生。四要“病有所医”。深化医疗共体合作成果,规范预防接种门诊建设,进一步推进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让更多的群众能吃得起药、看得起病。五要“贫有所济”。提高农村五保户供养、城乡低保标准,完善临时生活困难群众救助体系,让更多困难群众能够及时得到救助。六要“老有所养”。完善三城敬老院配套设施建设,鼓励社会资本新建养老机构,发展老年社会福利事业,让更多老年人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