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入推进以“三大革命”和“三大行动”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巩固扩大整治成果。强化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项目监管,完成改厕整改和新建任务。建立健全农饮工程长效管理机制。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完成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工程31.595公里。推进退宅还耕工作,强化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提高防汛抗旱能力。支持通信设施建设和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加强电力通信保障。高效开展巡河、巡林工作,大力开展河湖清洁行动,打造山清水秀美丽宜居乡村。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提高现代乡村治理能力,健全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打造幸福美丽宜居家园。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体系。深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巩固扩大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强化“三农”工作队伍建设,推动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三变”改革,支持有条件的村整体推进,探索村级集体资产运营新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激活农村各类要素资源,让乡村焕发勃勃生机。
(三)突出高强度,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
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工作重点,集中优势兵力,坚决打好关键性战役,奋力跨越重大关口,为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赢得主动。
打好脱贫攻坚战。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突出问题,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持续推进“十大工程”,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回头看”,落实落细各项工作举措,高质量完成年度减贫任务,力争年度考核争先进位。坚持把防止返贫摆在重要位置,狠抓政策措施落地、就业产业带动、综合保障兜底,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更加注重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健全稳定脱贫、防范返贫长效机制,完善脱贫监测户、贫困边缘户帮扶措施,持续提高脱贫质量。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做到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确保顺利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折不扣抓好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强化“散乱污”企业整治和管控,加强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巩固完善河长制,强化河湖生态治理,建立健全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深入开展河湖清洁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非法采砂、违法违规养殖等行为。推进集镇污水管网延伸配套建设,强化污水收集与处理。持续打好净土保卫战。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抓好重点企业土壤隐患排查和环境监测,加强固废全过程闭环式管理,确保土壤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推深做实林长制,强化森林防火工作,完成年度造林绿化任务。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和公共机构节能,让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广泛倡导、深入人心。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坚持消存量、控增量、守底线,认真落实“稳金融”工作举措,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着力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风险。建立健全信息共享、会商研判、应急处置等工作机制,高度关注“户贷企用”贷款逾期风险,稳妥有序化解扶贫小额信贷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集资、恶意逃废债等违法行为,着力构建良好金融生态。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对重点领域监测预警,有效防范社会风险,为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四)突出高站位,切实保障改善民生
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让发展更有“温度”、 幸福更有“质感”。
建立更完善的保障体系。认真实施年度民生工程。全力做好“稳就业”工作,促进多渠道就业创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加强社会救助等工作,全力执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实施涉残惠残民生工程,提升社会救助水平。
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围绕“文教强镇”目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大力支持辖区各学校建设,常态化实施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为教育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支持镇中心卫生院项目建设,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升卫生健康服务水平。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积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全民健身,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加强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民兵预备役工作,支持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创新发展,做好民宗、气象、统计等各项工作,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打造更安宁的社会环境。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推进治理重心下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树牢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深入推进路长制,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全面加强市场监管,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做好第七次人口普查工作。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机制,提高信访工作专业化、法治化水平,着力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加强特殊人群监管,严防发生现实危害。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建立健全遏制黑恶势力滋生蔓延的长效机制。完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保持对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严打高压态势,确保社会安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