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做好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的“加减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本底。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对标碳达峰、碳中和,守住生态红线,建立地上地下、陆水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生态保护,实施国土绿化提升行动,落实“河长制”工作要求,实现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三、2021年重点工作
各位代表!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开局即是冲刺”,我们要进一步坚定信心,按照上级党委和县委的决策部署,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十四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完成财政收入1800万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20万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180万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9600万元,其中工业投资9000万元;完成招商引资省外资金4亿元;完成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6420万元。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聚力在土地利用上求突破见实效
以土地增减挂项目为抓手,对我镇10个村居的12个老旧村庄、空心村集中安置改造,引导群众有序集中,激发农村集镇贸易活力。用好占补平衡、增减挂钩政策,全力保障项目用地;有序推进迎新-陈岗村1.5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着手实施杜集、团结全域土地整治项目,逐步形成设施完善、连通成片的优质耕地,并为乡村发展提供充足土地指标;加强农村土地监管,加大违法建设(街道乱搭乱建)的管控,严格落实农建房审批制度,引导农民按照规划自发向中心村、小城镇和规划区集中。
(二)聚力在产业升级上求突破见实效
传统农业做大做强。充分借鉴“红桥模式”,优化“金丰公社”农事社会化服务模式,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合作机制,推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盘活农村闲置资产、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壮大集体经济;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深入实施农业“310”工程,加快推进薄壳山核桃、稻虾共生、草莓等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培育一批具有“头雁”作用的家庭农场、合作社和企业。重点推出“生态杜集”农业品牌,全力培养3-4个“拿得出、叫得响”的特色农业品牌。建成邱集、东黄两个现代生态休闲农业观光区。围绕补齐农业产业链条,加大农业招商力度,逐步建立“企业+农户、企业+合作社”的农业发展途径,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康养小镇全面推进。全力做好鸟岛AAA级景区复核工作,加快推进与景域驴妈妈、北影合肥分院合作洽谈,推动鸟岛景区商业化运行。坚持做好候鸟迎春、虾趣旅游、采撷金秋、冬暖毅行等文化活动,持续强化“春鸣、夏趣、秋韵、冬暖”四季旅游品牌建设。保障实施占地471亩、总投资约2.48亿元元兴牧业安置点规划建设,建成集研学、体验于一体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举办第五届虾趣节暨文化旅游节、第三届乡村村晚,指导文源生态农庄完成A级农家乐升级及其他农家乐申报星级农家乐,强力推出杜集旅游品牌。
(三)聚力在基础设施上求突破见实效
建立全域水利调度网络体系,规划实施杜集、霍集、明城三个水库水域贯通工程,实现全镇范围内水利一张网、调度一盘棋;有序推进河塘沟渠清淤疏浚工程,提高库容能力和水利输送能力,提升防汛抗旱水平;推进义合、隆兴等贫水区水利输送设施和水库建设,提升全镇粮食生产能力,加快建成长丰东北粮仓。完善道路交通网络体系。建成杜集到县城快速直达通道,加快杜集与县城的人力资源、农业产业等要素流动,主动融入水湖城镇圈,提高发展活力;规划修建陈岗到隆兴的南北通道(途径陈岗、沛兴、定远、刘兴、义合、隆兴),强化皖中平原乡村振兴示范区辐射作用,构建“三横两纵”全域交通网络。全面升级镇村道路,构建内联外通、便捷高效的交通体系。建好居民小区水电气管网。统筹考虑集中安置小区地下水电气管网建设和地下空间利用,规划做好居民小区水电气供应一体化配套设施和污水处理工程,完善群众生活基础设施网络,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四)聚力在惠民利民上求突破见实效
积极落实惠民政策。继续做好城乡低保兜底、临时救助和城乡医疗救助工。进一步完善敬老院公办民营体系,做好特困供养老人定点医疗工作,完成杜集和沛河两个敬老院的提升改造工作。有序引入社会资本进入,推动医养结合型社会化养老机构建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全面做好疫苗接种工作。建立镇村两级便民服务大厅业务办理的有效衔接、信息共享体制,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建成杜集镇镇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申报庙后、东黄、沛河、大李等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站,建强文化阵地,改善基层文化风貌。落实“红莓姐姐”乡村女性成长计划,丰富妇女同志精神文化生活;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不断完善农村垃圾清运和污水管网系统,持续开展全面全域全年秸秆禁烧工作,引进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入驻生产。建立健全林业网格化监管机制,持续开展植树造林和道路绿化,2021年完成造林1540亩、道路绿化14公里。加大全域水系治理,深化落实“河长制”、“湖长制”责任,加强巡河、巡湖工作,提高碳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