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社会事业不断发展的五年!我们围绕生活好,着力强化基础顺应民意,高质量发展动能更加充沛。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实现“五类”特困群体兜底保障;切实做好“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各类救灾救济款、低保金、五保金、精神残疾药补等如期如数发放;每年举办司集民歌文艺汇演、乡村春晚等活动;11个村级卫生所(室)软硬件升级,被列为巢湖市卫健融合创新试点;顺利完成寨山山里陈自然村饮用水工程;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不断强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常态化开展;创新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社会环境安定有序。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取得的成绩令人鼓舞,也足以坚定我们继续奋力前行的信心和决心。回顾五年的风雨兼程,我们切实感受到:干好政府工作,必须要有“一心一意”的干劲,“一鼓作气”的冲劲,“一抓到底”的韧劲。五年来取得的所有成绩和进步,是上级党委政府和镇党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镇人大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镇人民政府向全体人大代表,并通过你们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的全镇干部群众,向离退休老同志,向所有在我镇投资兴业、务工经商以及关心支持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思危方能居安,知忧才能克难。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全镇经济总量不大,实体经济发展困难不少,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不足;美丽乡村建设不均衡、“两山”转化通道还需进一步畅通;民生领域存在短板,社会事业发展还有差距;少数干部的担当意识、进取精神不强,能力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对此,我们将直面矛盾、正视问题,以更大的决心和更实的举措切实加以解决,推动苏湾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
二、“十四五”期间主要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苏湾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干事创业的发展黄金期、不进则退的转型关键期,我们根据苏湾实际,提出“十四五”时期苏湾镇总体发展目标为:基本建成“生态立镇、产业兴镇、文化名镇”的美丽新苏湾,全面打造美丽乡村安徽样板。具体的发展目标为:
——综合实力实现高标准提升。到2025年税收收入实现翻一番,达到450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翻一番,达到1.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实现翻一番,达到8亿元;限上零售额实现翻一番,达到2500万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8万元和3.5万元,跻身全市中游水平;各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面实现“5030”目标,即所有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50万元,经营性收入达到30万元。
——产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抓牢明巢高速开通、G312国道改扩建有利契机,把苏湾打造成为环巢湖旅游重要目的地;支持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建成投用众联扶贫车间二期项目,大力招引科技型、环保型企业入驻;力争规上企业达到4家,电商企业达到10家,培育家具行业领军企业2家,食品行业领军企业1家;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互联网+”电商网络;打造一批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基地,创建一批“绿色食品”品牌。新增家庭农场100家、专业合作社10家,完成土地流转10000亩。
——项目开发实现高效益运转。全力抓好招商引资,着重引进一批附加值高、对地区经济发展推动作用强的重点项目;推动新型经营主体与中化农业巢湖有限公司(中化MAP)的深度合作,大力发展粮食订单生产;瞄准市场需求,推动家禽产业转型发展;依托巢北产业新城和我镇的区位、资源优势,打造家具产业城,发挥聚集效应;将镇域所有3.5米宽道路提升为5米,实施包坝路“白改黑”项目,新建栗树洼至范洼村道路;对柘黄渠、沿山渠、中沟渠进行升级改造;加快健朗畜禽育种项目进度,打造产学研综合育种基地;立足小黄山资源优势,不断推进民宿及康养综合体项目、田园综合体项目等。
——人居环境实现高品质改善。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逐步构建“半小时经济消费圈”,关注群众就学、医疗、养老等民生需求,加快布局科教文卫等配套设施;持续推进“三大保卫战”;持续深化“美丽系列”创建,实施水库、柘皋河流域综合治理;到2025年,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全面完成,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90%以上,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配率达100%,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实现一般工业固体综合利用率达97%以上,危险废弃物安全处理率达100%。
——文化品牌实现高起点打造。继续办好司集民歌文艺汇演、乡村春晚、广场舞大赛等活动;全面推进书香苏湾建设,加大对农民文化乐园、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公共电子阅览室的管用力度;保护好9个文物点,传承好省级非遗“树雕画”;兴建文化体育活动中心,打造品牌化节庆活动和文化队伍,保持群众文化队伍达到21支;支持“司集民歌”、“涂山文化”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让11个民歌传唱点“歌声不断”。
——基层治理实现高水平运作。始终保持清醒认识,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将基层治理向智能化、标准化、精准化推进,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动“智慧小区”建设,形成镇村统筹、线上线下融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一体的防控格局;开展应急抢险、安全生产大提升行动,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完善信访举报、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通报”机制,确保全镇社会大局持续稳定,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