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民生福祉得到全面提升
民生保障持续改善。全力争取政策,分步骤妥善安置郭山、田冲、花园等地拆迁户。及时发放农补、残补等各项补贴。新增低保81户83人,全面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65%。新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361人,帮助退捕渔民510人办理养老保险。申报各类就业补贴110人12.81万元。扎实做好优抚工作,成功创建“全国示范性退役军人服务站”。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开展“七人普”工作。完成小响路延伸工程,投入2000余万元新建19条道路,开通后洞村123路、隆泉村126路公交班线,实现全镇村村通公交,群众出行更加便利。对高林渔城等3个自来水厂进行回购,投入500余万元实施大岭、后洞饮水提升工程,持续改善葡萄岭、大胡等特殊区域群众饮水条件,保障群众饮水安全。投入247万元对敬老院环境进行提升。思想文化成果丰硕。开展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268次,理论宣讲50余场。举办第二届乡村春晚,开展农村电影放映108场、送戏进万村9场。新增“巢湖市好人”2人,莲塘村获省级文明村称号,郑爱军家庭被评为第十二届“全国五好家庭”。
(七)平安建设取得新的成绩
安全生产常抓不懈。组织专家、领导对重点行业领域、企事业单位开展安全生产检查68次275人次,开展花炮集中销毁4次,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月”活动,获评巢湖市优秀组织单位。开展电动车上牌4422辆,查处并扣留电动三轮车违法载人80辆,完成“交通安全村”全覆盖。信访调解有序推进。落实领导干部常态化接访,强化初信初访跟进,稳妥处置农民工讨薪等集体性事件,全年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68起,提供法律援助50余次。成功化解周莲塘信访积案。获评巢湖市“两会”维稳先进单位。社会治理扎实有效。组建散兵镇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强化执法队伍建设。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狠抓线索摸排,打击处理涉黑涉恶违法犯罪人员12名。多方位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完善镇村心理咨询室建设。投入12万元,建成牡丹新村平安智慧小区。
(八)自身建设更加务实有效
政治建设不断加强。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开展党委中心组理论集中学习21次、研讨8次,将范围扩大至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折不扣落实环保整改、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等各项工作。履职能力巩固提升。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完善依法决策机制,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规范政府依法行政行为,严格控制办会办文,减轻镇村负担。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7件,“12345”市长热线等各类投诉咨询办结率100%。作风建设持续深化。严格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强化日常监督检查,全年共受理问题线索10条,立案4件,给予党纪处分4人,通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例2条;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给予警示谈话2人,谈话提醒7人。强化小额库监管,落实“村级财务审计月”制度,实行村级财务例会报账,加大村级财务、资源资产管理。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在困难中求突破,在逆势中稳增长,取得的成绩令人鼓舞,也足以坚定我们继续前行的信心和决心。一年来所取得的所有成绩和进步,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和镇党委的科学决策、坚强领导,离不开镇人大和各位代表的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离不开全镇各部门和单位的齐心协力、团结拼搏,更凝聚着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镇人民政府,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代表和全镇人民,向驻镇部门单位以及所有关心、支持散兵镇建设和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思危方能居安,知忧才能克难。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经济发展质量不高、路子不广、后劲不足,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受到“三线”制约;产业转型发展任务仍然艰巨,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程度不够高,特色产业辐射带动影响不大;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群众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发挥;干部作风建设任重道远。对此,我们将直面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十四五”时期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十四五”规划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散兵镇创新突破发展的机遇期。我将按照“更加注重发展质量提升、更加注重新兴增长点培育、更加注重长远竞争力培育”的总体要求,主动作为,力争到2025年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方位提升。
经济更高效。“十四五”时期全镇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全镇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1家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三年倍增;财政税收年均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9%。
环境更宜居。环保整改基本完成。村镇规划布局不断优化,村庄洁化绿化美化水平明显提高,资源更加集约节约循环利用,环境治理和管护长效机制全面建立,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
生活更富裕。坚持以民为本,富民为先,着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充分就业,大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和精神需求,全面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水平。到2025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