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围绕项目落地,全力打造项目建设新高地。坚持“项目为王、项目优先”原则,确保项目有效落地。重抓招引,争取“互补式”项目商资落地。实施“两进两回”行动,招引资金、人才向柳溪江、河白线、昌文线等精品旅游线集中,大力培育户外运动、休闲度假、科普教育、农事体验等符合我镇生态发展模式的产业项目,谋划云浪茶园农业综合体、学川区块大型民宿综合体等项目。严抓落实,打造“保姆式”跟踪培育机制。针对重点项目建设任务繁重、多头管理和力量分散等问题,成立重点项目管理办公室,统筹项目前期工作,建立办公室、业务线、行政村三级协作机制,实现重大项目专班牵头、专业指导、专人联系,确保项目建设协调、管理和督办工作落到实处。狠抓效益,营造“竞争式”项目建设氛围。开展“项目建设大比拼活动”,造浓项目建设百舸争流、你追我赶的浓郁气氛,推进国漫数字小镇项目建设,统筹做好游客中心、杭州味道等配套设施的升级改造。加快白下区块开发,完成一期土地征迁及拆迁农户安置地块方案确定。投资2亿元,启动柳溪江板块提升改造工程,布局夜游、户外运动等业态。投资10亿元,加快启动和尚坪高山滑雪、石室寺酒店、秀溪康养综合体、杭州隐陇酒店等重大项目建设步伐。实抓基础,做精“配套式”项目基础保障。按照“一横两纵多网”交通格局,争取启动330国道河桥段规划论证,改造提升学和线、昌坑线、西云线等“农村四好路”6条。提升集镇承载能力,投用卫生院石瑞分院,动建可容纳200余户农户的集镇安置小区。全面启动公益性生态公墓、污水处理厂扩容等项目。深化农民饮用水工程,接通昌化水厂直供水,让河桥所有老百姓喝上放心水。
3.围绕乡村建设,全力建成美丽乡村新典范。立足于“创”,进一步释放美丽系列红利。深化美丽城镇创建,全力创成“浙江省美丽城镇样板镇”。着力加强森林生态保护和森林文化弘扬,创成“省级森林城镇”。深化新时代美丽乡村提升行动,完成聚秀、七都、蒲村等3个村“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提升美丽庭院品质及垃圾分类水平,确保创成“杭州市垃圾分类示范村”1个、区级垃圾分类示范村2个、垃圾分类示范单位1个、美丽庭院示范村1个。聚焦于“整”,进一步提升集镇管理水平。深化集镇环境卫生、城镇秩序、乡容镇貌集中行动,加大“六乱”整治力度,打造示范精品街区2条。完善集镇运维单位考核检查制度,提升市政绿化、污水管网等管护力度。深化稻田公园、绿道沿线等节点建设,进一步打造景观带、风貌带、游憩带。推行“共治+自治”治理模式,提升城镇管理数字化水平。着眼于“建”,进一步打造网红景观地标。启动集揽城观景、助推产业等功能为一体的枕宝山公园前期。推进河白线沿线环境综合提升工程和环柳溪江绿道工程,将大明山、河桥古镇、湍口温泉三大景区连点成线、连片成景。实施昌化溪白下段、锦坑溪等河道整治工程,打造生态与人文和谐共生的风光带。
4.围绕生态优化,奋力拓宽绿色发展新路子。打好污染治理攻坚战,在保障生态安全刚性需求的同时,努力提升生态环境品质,满足高层次的生态审美需要。建管并举管控乡村风貌。开展“新增违建严控清零”和“大围墙”专项行动,推广农民建房实时监控系统应用,鼓励农村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强化全域农房带方案审批,严控农房形态、用材和色彩,打造美丽宜居示范带1个。统筹兼顾打赢污染防治。加大耕地保护力度,落实粮食生产功能区内不得种植多年生作物的整治任务。继续实施山核桃生态治理项目,完成规模流转示范区1个、“退果还林”生态改造示范区1个、张网采收300亩,完成线虫病松木的砍伐和清理工作。加大资金投入,11个行政村推进农村生活污水管网接户拓面工程。持续深化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有效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开展大气污染、建筑工地、工程车等专项整治,降低废气、扬尘、噪声等污染,确保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100%。开源节流壮大集体经济。落实“富村十条、化债九法”持续盘活农林水资源,用活内外部资金,11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50万元,经营性收入达到30万元,全面完成“5030”目标。
5.围绕群众关切,全力展现民生服务新作为。着力解决群众所急所需所忧所盼,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牢固树立“一失万无”的紧迫态势,让疫情防控万无一失。强化“外防输入、内防传染”措施,抓好分区域分级别精准防控。以行政村为单位,从严、从细、从快落实上级防控指令,切实履行疫情防控主体责任,落实网格化管理,筑牢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工作体系,确保外疫不传入、内疫不发生。牢固树立“服务为民”的宗旨意识,让便民服务便捷高效。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拓展便民服务内容,探索全程代办机制。让群众和企业办事实现“少跑”“就近跑”。更新完善旅游配套服务,实施老街业态培育工程,新增休闲、娱乐、零售、餐饮等老街业态10家。巩固星级农贸市场创建成果,打造“五化”农贸市场。牢固树立“教育为本”发展理念,让教育事业朝气蓬勃。支持成校广泛开展校企合作,指导种植、养殖、电商、加工等行业提质增效。加大奖校资金支持力度,支持学校开设明星课程、特色课程,全力争创市区级先进。深入开展护校安园行动,确保全体师生安全。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科学站位,让健康河桥共建共享。以争创杭州市健康镇为契机,创成杭州市健康村3个,健康家庭40户。规范建设居家养老服务场所,创建杭州市星级“残疾人之家”1个。深化绿色殡葬改革,基本完成镇级公益性生态公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