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预计完成财政收入3.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增长10%;完成工业投资2.5亿元,增长25%;预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6亿元,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服务业增长10%。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坚定创新转型信心,构筑产业发展新优势
培育主导产业,推动园区转型发展。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放在培育主导产业上。把准政策导向、抢抓政策机遇、用足政策红利,紧紧围绕全县“三主三新”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主动谋划全镇产业布局,主攻新能源汽车配套和智能家居家电产业,打造产业协同发展区。在招引增量、优化存量、做大总量上下功夫,持续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紧盯“专精特新、行业前三、国家高企”,招引“用地少、产量高、技术强”的优质企业,精准招引头部企业。
推进项目建设,加速百亿园区进程。强化对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健全“项目管家”制度,加强全周期、全过程管控,确保项目建设落地见效。抓重点项目谋划和在建项目建设,按照专班专人、立点立项的要求,紧盯长意春二期、佑开二期等项目加速建设,全力保障中煤矿建、恒大江海、露笑科技等项目顺利开工建设,加强与比亚迪零配件、通威太阳能、爱旭太阳能、上海星驾等绿色产业的沟通协调,推动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
做好为企服务,优化园区环境提升。做好大项目土地储备,拟对重点项目用地提前开展征迁工作。加快腾笼换鸟,坚持以“亩均论英雄”为导向,盘活闲置低效用地,变“低效存量”为“发展增量”,为产业转型升级腾出空间。细化为企服务专班职责,发挥“金牌店小二”、“五星勤务员”本色,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继续在为企解难题上想办法、做实功,指导企业用好用足各类惠企政策,帮助做好产需对接,推动扩产增产。
(二)围绕共同富裕目标,迈出乡村振兴新步伐
牢牢守住粮食安全。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坚决扛起粮食安全责任,全方面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端牢中国饭碗。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建成李拐村3000亩高标准农田,提升耕地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推深做实“两强一增”行动,强化粮食生产科技支撑,保障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双提升”,不断夯实农业基础。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全面提升草莓产业链科技含量和品牌影响力,着力健全“草莓+”产业体系,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生意“四生融合”。加快建设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谋划草莓文化主题村建设,推动草莓守望园开放运营,进一步延伸拓宽草莓产业优势,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带动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支撑,全面优化草莓品种结构,强化草莓种植优势,培育优质草莓品牌,进一步提高草莓知名度和美誉度。
稳步建设和美乡村。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目标,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统筹推进“留改拆”,常态化开展“四净两规范、四勤两参与”,全面推进“美丽庭院”建设,“和美家庭”创建评比。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落实老旧旱厕改造、黑臭水体治理等,推动农村人居环境从“遮丑”向“造美”行动转变,着力建设乡村微景,传承历史文脉,留住乡村记忆。全面巩固人居环境整治成果,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为抓手,引导群众参与文明村镇创建,培育良好风气,创造“宁静之美、淡然之境、悠然之乐”的乡村意境。
(三)秉持品质至上理念,开创城市建管新局面
加快城市更新速度。按照“淮风楚韵,现代中式”标准,分片区进行老旧小区、老旧厂区、城中村、小街巷改造,基本完成县城5.5平方公里城市更新,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拆除老法院片区,改造民政巷、富民巷等小街巷,加快推进下塘路、吴山路、站前路雨污水分流改造项目,提速城西大市场改扩建、护城河水环境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推动红莓谷特色街区投入运行,激活经济发展活力,让县城更具现代风貌,拥有一城繁华半城书香的诗意风情。
深化城市管理精度。以党建引领城市管理,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以绣花功夫雕琢城市之美。突出党员经营示范户作用,推动“街长制”再升级,深化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探索“智慧城管”新模式,推动构建一体化智慧管理大平台。启动物业公司规范提升行动,推进皖美红色物业、和美小区、绿色社区创建,切实提高物业管理服务水平。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收集、运输、处理,稳步开展全镇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推动分类习惯养成。
巩固文明创建深度。创成全省文明城市,同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家庭家风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做实“好人成名人、名人做好事”等系列活动,持续开展“长丰好人”评选活动,提升品牌效应。强化党建引领,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广泛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壮大“水湖好大姐”志愿服务队伍,力争一支志愿服务队伍帮助一个群体,一个志愿服务项目解决一个社会痛点问题。落实落细文明创建常态长效,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四)坚持民生为先保障,书写幸福水湖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