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是政府建设持续加强。制定实施了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强化“一岗双责”,做到发现问题早教育、早提醒。坚持制度化管理干部,进一步明确了干部职责分工和管理规范,保证了机关良好的工作秩序。全面落实“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调整优化干部考核、资金绩效、镇村账务管理、政务公开等机制,实现用制度管人管事。坚持“便民、规范、高效、廉洁”原则,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推进“一窗受理”,全面推行“错时延时服务”“帮办代办服务”等,不断优化政务服务,让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快捷。认真办理“12345”政府服务热线反馈的群众意见,解决群众急难事、麻烦事、烦心事191件。
此外,长宁镇还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党管武装先进单位、赣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同时,退役军人、妇联等各项事业也都取得了新进展。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这是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镇人大依法监督、全力支持的结果,是全镇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镇人民政府,向一年来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向大力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长宁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在经济发展方面,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在民生改善方面,一些群众关注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在社会稳定方面,信访维稳工作任务依然繁重。同时,还有少数干部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效率不高、主动作为不够,与发展的要求和群众的期盼仍有差距。针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认真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23年工作思路
各位代表!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六届四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八大行动”,加快建设“四大品牌”,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长宁新篇章。
围绕目标要求,我们要着重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紧盯目标争项目,奋力再创新发展格局。一是增强融湾实效。坚持对标湾区,进一步深入解放思想,推动“老区思维”向“湾区思维”转变,持续深化与深圳金控集团支援合作机制,促进联系更加密切,开展多领域、深层次合作,促进项目合作事项加快推进、加快落地、加快见效,实现在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对接大湾区。二是强化招商引资。紧紧围绕县委“大抓工业、大抓招商”工作思路,对标招商引资总量、质量、落地率三个提升目标,借助投资客商信息渠道、商务渠道、人脉资源,紧盯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瞄准大湾区产业集群,广泛宣传好我县投资环境、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大湾区高质量“粤企入寻”,加速推动“老区”与“湾区”的深度融合,积极引导企业共同参与长宁建设。三是提高服务能力。优化完善空间布局、强化城区风貌管控、提升人居环境品质。以新型城镇化示范乡村建设为引领,统筹谋划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积极实施石圳污水管网、中山西路立体停车场、深寻大道、健康路及益寿桥扩建、寻乌调查1930、范屋营片区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建设宜居、绿色、人文长宁。
二、精心筹划抓落实,着力推进城镇建设。一是抓好征地拆迁。联合城市社区管委会继续发挥长宁干部善于攻坚的优势,在全县重点项目土地房屋征收上,做到闻令而动、尽锐出战,重点抓好向阳大道、深寻大道、向阳东等区域棚改,北门片区改造,向阳东片区崇学路、实验学校、思源幼儿园、托育中心、岳家庄公园二期等一大批项目用地保障工作。二是抓好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寻乌调查纪念馆周边和深寻大道两侧风貌打造,东门片区改造提升工程,石圳村文明实践站、寻乌调查纪念馆及红色文化公园等项目建设;实施好由长宁镇负责做业主的全县重点项目,做到“一项目一方案”,倒排工期、高效推进;跟踪好寻乌调查红色文化培训基地建设、三二五文化综合体、寻乌县制衣就业创业基地项目等施工进度。三是抓好城区规划管控。深入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坚持目标、问题、结果导向,多措并举强化宣传教育,健全“两违”管控长效机制,严厉整治“两违”建筑。进一步压实“两违”整治工作责任,对新增“两违”实行“零容忍”,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整改一起”,确保“两违”问题“零增长”,持续保持“两违”整治的高压态势。
三、聚焦重点促增长,竭力抓实乡村振兴。一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结合各村实际,做优做强村集体经济,拓宽增收渠道。加强城北村、石圳村、三二五村光伏扶贫电站、固定资产管理,大力支持三二五村做大做强村级电商,探索“红村+电商”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新路径。二是不断夯实三农基础。结合各村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百香果、鹰嘴桃、油茶等特色产业;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持续推进移风易俗,打造善治乡村;加强防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持续抓好三业提升,积极开展职业农民培训,大力培养乡村产业人才。三是加快产业发展。完善产业带动、就业扶持、技能培训、小额信贷支持等措施,助推三二五村百香果产业、城北村、石圳村小型制衣厂、小型电子厂等210多家小微企业发展,更好地带动当地居民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