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倾情,我镇人民群众最满意,民生福祉获得整体性改善。33项民生工程实施工作持续保持全市领先位次,民生投入占公共财政支出的86%以上。全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总人数22294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62%。截至目前,缴费人数12601人,超额完成县民生办下达的年度缴费目标任务数,实际待遇领取人数5233人,符合条件老年人养老金发放率100%。精心落实城乡低保制度。全镇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3882人次,2213.577万元。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有效落实,疫苗接种工作有序推进,积极做好外地返乡人员等重点地区返乡人员的登记排查管理服务工作,深入细致排查重点人员,严格落实包保制度,做到户户底数清、情况明,构筑了疫情防控的“红色防线”,在镇、村形成“1+7+3”的数据处理体系,建立1个镇级网格员联络群和7个村级网格员联络群,组建37个巡逻队,负责劝散聚集群众,降低疫情传播风险。疫情期间,共发放口罩7.5万只、84消毒液3000斤、酒精1.6万斤、防疫宣传单1.2万张,悬挂宣传条幅150条。出行管控期间全镇共设卡点21处,组织 232人封闭道路101条,劝返1425辆车、外地人员3933人次,全镇疫苗接种累计50886剂次,完成率98.85%。镇、村、组三级联动,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听从指挥、英勇善战,守住了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防线。在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持续加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各位代表,五年来,我们励精图治、披荆斩棘,解决了许多长期以来想解决而未解决的难事,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未能办成的大事,白土大地生机勃勃、硕果累累。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镇党委统揽全局、坚强领导的结果,是镇人大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镇三万人民勠力同心、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镇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全镇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向各位人大代表、离退休老同志及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白土建设和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差距:农业现代化水平还不高,乡村振兴、农业基础设施、生态环保、民生事业、社会治理等领域仍存在短板弱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少数干部思想、作风、能力还跟不上新阶段发展需要,等等。对此,我们必须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全镇加速崛起、实现全面振兴的关键五年。我们既有风险挑战,更有许多重大机遇和独特优势。从宏观形势看,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从战略机遇看,扇形对接徐州、全面对接淮海经济圈战略的深入实施,为白土镇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县委支持开发区发展、深化承接徐州产业转移等政策措施,为白土镇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从自身发展看,经过近年来的补短板、练内功,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条件更加完善,发展环境更加优越,发展优势更加明显。
根据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省委第十一次党代会、市委第六次党代会、县委第十五次党代会和镇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全镇未来五年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围绕“一心一轴四片区”,加快“四化同步”,加快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现代化新白土。
今后五年全镇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领跑全县,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综合实力进入全市同类镇前列,产业强镇取得新的显著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的显著步伐、社会文明得到新的显著提高、生态建设实现新的显著进步、民生福祉获得新的显著改善、治理效能得到新的显著提升。
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是:
(一)更大力度推进转型升级,在经济发展上实现新跨越。
进一步明确白土镇发展定位,在聚焦区位优势上精准发力,白土镇作为东向发展的桥头堡,集聚了承接淮海经济区和长三角发达地区产业辐射带动的独特优势,下一步将加大征地拆迁力度,加快工作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工业发展环境,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为扇形对接徐州和招商引资提供要素保障。以服务萧县周边的徐州、宿州等城市为目标,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游、乡村特色观光采摘游、休闲垂钓游、特色民俗体验游等乡村旅游产业,培育面向未来消费趋势与城市消费外溢的新产业新业态。依托皇藏峪、天门寺、花甲寺新石器文化遗址、萧窑遗址、刘裕故里、苏轼拾碳处等旅游资源良好的生态和文化底蕴,充分发挥特色农业资源优势,进一步盘活农村住房、校舍等闲置资源,开发休闲农庄、特色民宿、森林人家、自驾露营、户外运动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丰富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森林体验和康养、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产业类型。开发戴村—董店—老山口一线沿山观光旅游,建立“一山一景、一园一色”,春赏花、夏避暑、秋收果、冬赏雪,集吃、住、观为一体的休闲场所。支持白土镇费村等一批功能完备、特色突出、服务优良的休闲农业聚集村、休闲农业园、森林公园、现代农业庄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