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放管服改革。巩固提升“放管服”改革实效,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抓手,以共建共治为保障,实现权力应接尽接、流程应减尽减、事项应进尽进,坚持无必要不检查、无规定不处罚、无报备不入企,落实“开门接诉”,对企业反映的问题线索进行分类办理、逐个销号,确保“放管服”改革成效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梳理现有便民服务流程、惠企惠民政策、下放权利事项等,确保高效可行,让企业、群众办事更加便利。开展便民服务中心信息化建设,加快“一窗式”服务平台应用,建立“好差评”评价体系,进一步优化代办服务。开展“入企听诉”、“入户听诉”、“专题调研”走访活动,集中化解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力争化解一批企业困境和信访难题。
(二)在项目建设上全面发力,推动镇域经济再上新台阶。
以招商引项目。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依托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聚焦“高大上+链群配”,挖掘在外乡贤资源,鼓励在外优秀人才返乡创业。继续开展“三请三回”行动,借助企业家的信息渠道、人脉资源,及时捕获招商线索,力争引进一个龙头型、潜力型、绩优型项目。
以服务促项目。强化“马上就办、办就办好”意识,以实际行动和成效为本地企业排忧解难。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坚决杜绝向企业伸手要好处、吃拿卡要、搞权钱交易等行为,让企业家安心经营、舒心发展。大力支持现有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能升级,培育贝融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申规入统。
以实干推项目。坚持把实干作为推进项目大建设的根本,全力推进数字产业园、融兴绿色矿山开采、沙山作业区码头(一期)、西牯岭新材料矿山、集镇北街污水管网、翻身村200亩蔬菜大棚等重点项目建设。
(三)在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推动三农工作取得新成效。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按照“四个不摘”要求,调整优化“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等各项衔接措施。继续鼓励通过小额信贷等方式实现自主创业,妥善运用产业振兴基金支持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扎实做好防返贫监测与帮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坚守不出现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着力构建“五大”农业体系,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严格落实种粮补贴政策,鼓励种植粮食作物,推动土地集中流转,基本消灭抛荒撂荒土地。大力发展现代果蔬种植业,推动“一乡一园”扩园提质,力争在翻身片区建成一个生产绿色化、产业链条化、产品品牌化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力争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专业合作社1个、家庭农场1个、农业龙头企业1个。鼓励农业品牌创建,建立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培育扶持机制。
深入宣传倡导乡风文明。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持续巩固殡葬改革成效。继续组织西河戏汇演等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继续开展“最美庭院”、“十佳文明商户”、“十佳保洁员”、“红黑榜”等系列评选表彰活动,常态化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积极弘扬传统美德,倡导乡风文明新风尚。
(四)在环境整治上全面发力,推动城乡融合取得新突破。
大力提升集镇功能品质。扎实开展“美丽乡镇建设五年行动”,坚持以“绣花精神”强管理,以“工匠精神”促治理,规范扶持现有餐饮住宿、休闲购物、电商物流等业态。按照“三区三线”划定,谋划拓展集镇发展框架,加速集镇与园区融合发展。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积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深入开展农村厕所革命,提高农村污水处理终端覆盖率,强化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治理。进一步健全村庄长效管护机制,加大“两违”巡查执法力度,严格管控农民建房行为。实施“百村示范”工程,打造至少1个美丽村庄。
保护发掘生态环境资源。持续巩固中央、省、市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成效,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继续加大秸秆焚烧的巡查力度和处罚力度,落实河(湖)长制日常巡查,巩固提升禁捕退捕成果。深入开展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坚战,强化森林抚育工作,实现林木蓄积的更大化、林木质量的更优化、生态防护的更强化。力争打造1个省级森林乡村。
(五)在改善民生上全面发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
完善社会保障。继续做好民政救助、农村低保、临时救助等工作。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失地农民、退役军人、退捕渔民、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积极开展地区间劳务交流和劳务协作。完善养老、儿童等服务设施建设,力争完成新殡仪馆及人文纪念园建设。
维护社会稳定。坚决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宣传动员群众接种加强针,织密织牢疫情防护网。完善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加大“平安乡村”建设力度,保持对各类违法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抓好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化解工作。支持镇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防各类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完美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