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招引重大优质项目。大力宣传《中山市惠企政策精编(2022)》,“一企一策”配套创新沙溪本土惠企政策,支持有竞争力的企业做大做强,落实企业管家服务,让企业享受空前的发展实惠。结合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工作,着力招引3家科技含量高、成长潜力大、发展前景优的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类、高端装备制造类企业入驻沙溪。推动13个重点工业项目动工建设,力争全年完成工业投资超6亿元。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干部挂点服务企业”机制,党员干部一手高效无私服务本土企业增资扩产,一手招商引资加快布局未来产业,协助企业解决方方面面的问题,做好企业上规上限培育和项目入库工作,加快一批“放管服”政策落地。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推进一窗受理和“告知承诺制”审批,提供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深入推进镇属企业改革,让公有企业成为城市建设的生力军。进一步鼓励支持光伏发电项目建设。
擦亮休闲服装名镇“金字招牌”。爱惜沙溪休闲服装产业集群,优化全镇服装产业发展布局,鼓励和支持本土企业增资扩产,培育一批标杆企业和龙头企业。坚定不移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品牌化转型,由“沙溪制造”向“沙溪智造”转变;引导15家以上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打造一批智能制造标杆示范项目和样板工厂。探索“服装+直播+休闲”的线上线下融合新模式,启动中山服装直播风情街建设。以更高规格举办沙溪“企业家日”系列活动,通过“有形之手”促进“产学研金媒”合作,创造条件让企业插上科技、金融的翅膀高飞,让金融更多服务企业、服务实体经济,重塑沙溪休闲区域品牌。坚决打击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二、加快新型城市建设,以“强中心”工程为抓手重塑沙溪城市品质
深入实施交通畅通工程。充分用好专项债宏观政策红利,重启沙溪停滞多年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积极推动隆兴北路和隆盛路贯通工程,加快融入全市交通主干网,年内完成隆盛路(涌头段)改造建设。启动宝珠路、兴工路、工业大道、康乐路等镇内主干道升级改造。充分利用广珠西线、中开高速、横四线等重要资源,加快过境交通动脉征地拆迁,构建四通八达、内畅外联的交通体系。开展全路域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深入实施“创文巩卫提质”工程,巩固提升“市容环境示范路”建设,加强重点区域、主要道路卫生死角巡查,严格查处流动摊贩乱摆卖、占道经营、乱倒垃圾等违法行为。制定“一黑点一治理”的缓解拥堵治理方案,疏通镇内各个拥堵点,拓展智慧停车管理范围,规划设置路内停车位1500个。
深入实施城市精细化品质化管理。在巩固“国家卫生镇”创建成果的基础上,用“绣花”的功夫,推动沙溪美化、绿化、亮化建设再上一个台阶。积极探索践行新型环卫保洁管理机制,探索“三不管”地带的管理新模式,加强有关出租屋、厂企、居民住宅的小区式物业管理。建立供电企业联合执法机制,持续推进“两违”清理拆除,强力推进窝棚违法建设整治,坚决遏制新增违建,加快清拆存量违建。把人民群众发动起来,建立完善门前“三包”、立面改造城市管理的新制度机制。出台专项政策,支持“珑城1560+时代芳华里”、星宝两大商圈经营,升级改造沙溪美食街,合理规划商业布局,营造浓厚休闲消费氛围,让隆都文化、隆都美食、时尚服饰成为沙溪消费新卖点。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打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会战,推动龙瑞村“高低四排”农路、龙山村“穗生围”农路、涌头村村道改造工程建设。计划投入约1.5亿元开展农村垃圾、农村污水、“三线整治”专项治理,力争全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至60%以上,85%以上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创建标准,加快实施虎逊、中兴、圣狮村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项目,努力打造具有沙溪特色的美丽乡村。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完成1500亩高标准农田提质改造工程项目。推进乡村振兴技能人才服务站建设,指导村居与技能培训学校对接,开办技能培训班。
依托“南山北水”生态资源,持续做好凤凰山公园维护管养工作,贯通打造狮滘河“一河两岸景观带”,升级改造圣狮农业公园。因地制宜打造群众身边优质休闲活动空间,按“一村不少于一园”要求开展“四小园”建设。提级提速改造卢园城市公园,增加“孝”文化元素。系统保护、活化、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切实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建立健全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制度。深挖乡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隆都美食、田园风光农业旅游项目,打造圣狮、秀山、龙头环等乡村旅游景区项目,争创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区,扮靓隆都全域风景、弘扬隆都悠久文化、唱响隆都美食区域名声。
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美丽沙溪”为向往打造宜居宜业新环境
全力打好水污染治理攻坚战。直面水污染问题,按照“三通三控一平台”的总体思路,全力配合中心组团黑臭水体整治提升工程,积极协调项目用地及征地拆迁,加快推动污水管网建设和支管入村、支管到户工作,年内新建市政污水管网11公里,检测修复管网5公里,完成19个小区污水管改造。深入开展“散乱污”整治和“凤凰”“利剑”等系列行动,严厉打击工业违法排污企业。强化“三线一单”刚性约束,严控工业企业准入。全面开展农业面源整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完成1500亩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实施“一河一策”,确保治水治根,按时完成黑臭未达标水体整治,土瓜涌、朗心四渠等6条河涌消除黑臭。
加强大气、土壤和固废污染防治。以低碳循环发展引导产业合理布局,严格控制监管涉挥发性有机物、锅炉、窑炉等项目。积极推进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全面深化涉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企业治理和全过程管控。健全臭氧污染天气应对机制,强化联防联控应对污染天气,力争空气质量达标率不低于90%。强化扬尘管控,落实建筑工地扬尘管控“六个100%”标准。做好土壤污染防治。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打造不少于3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点,全面开展厨余垃圾分类运输处理。改造完善提升我镇垃圾中转站和分站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