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集镇位于阜南县县城西北、颍州西南各20公里处。南与田集镇接壤,西南与王店孜乡隔草河相望,东邻颍州区三塔集镇,东北与颍州区三合镇相邻,北靠颍州区程集镇。总面积82.425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290个村民小组,274个自然庄,16564户,75484人,78694.79亩耕地。
柴集原名柴家集,因后周世宗皇帝柴荣先人兴集而得名。建于北魏,盛于北宋,宋太祖赵匡胤三弟郑子明就出生在这里。由于横跨在汝阴郡(今阜阳市)至平舆、南阳、信阳的古道上,自隋唐之后,这里一直是粮、棉、油和蚕丝的集散地。因农商发达,岳云曾筑央台驻兵于此,振臂一挥,招集数万乡民,协助刘琦大破金兀术,为顺昌大捷作出显著贡献。
直到大清朝嘉庆24年(公元1795年)柴集仍有寺庙13处,长驻山西、湖广等外省商铺36家,被誉为“颍洲府西南之门户”。境内现有铁神庙一处,供奉老子,初建于北魏神龟二年,是《阜南县志》明确记载的境内最早的庙宇之一。民国以后,柴集镇属阜阳县大田集区,抗日战争期间成为山东省流亡政府驻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这里是柴集区公所驻地。1950年置柴集区,1958年设公社,1983年改乡,1992年改镇。
地处淮北平原南部,地势平坦,地面高程平均海拔31.2米,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河道属淮河水系,主要河流有草河、小润河、柴集大沟等,总长度约17000米,主要支流有北十字河、南十字河,境内沟河纵横,是阜南县粮、棉、油、蔬菜和畜禽养殖基地。主要自然灾害有旱灾、涝灾、低温、霜冻等。自然气候平均海拔31,2米,年平均气温15,1度,日照2252小时,无霜期222天,降雨量909,1毫米,地下水位0,5--3米,全年以东南风偏多,平均风速2,7米/秒,极端高温41,40度,最低温度-18,8度,属典型的淮北平原地貌特征和温暖带湿润气候。
自然气候平均气温15.1度,年日照2252小时,无霜期222天,降雨量909.1毫米,地下水位0.5—3米,全年以东南风偏多,平均风速2.7米/秒,极端高温41.40度,最低温度-18.8度,属典型的淮北平原地貌特征和温暖带湿润气候。
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主要经济作物为大豆、芝麻、红薯、油菜、马铃薯等,蔬菜种植主要品种有西瓜、生姜、辣椒,中药材有白术、桔梗、白芍、菊花、薄荷等,畜牧业以生猪、牛、羊、家禽为主,名优特产品有西瓜、生姜、辣椒等。其中后湖村的水蜜桃、柴集葡萄、天信芥菜丝已注册了商标。加工产品有粉丝、白萝卜、苇编等,产品销往周边五省。目前我镇有限上商贸1家,限上规模企业2家。
2018年全镇实现财政收入175.8万元,其中国税147.4万元,地税28.4万元。全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43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30%以上,农林牧渔年均增长3.1%,一直是阜南县的产粮大镇。全年外出务工人员达2万多人,年创收超3亿元,有力地促进了镇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农业方面,全镇共流转土地2.8万亩,建设两个标准示范园,一个是后湖村种植园,占地1200亩,一个是丰产种植专业合作社,占地面积1000多亩。2016年建成的美鲜果种植园预计每年可生产有机葡萄100万斤,公司年实现收入利润达400万元,每年可带动贫困户基地就业68人,每人年收入达6000-7000元。另建成林果绿化苗木基地1500亩,大棚西瓜水肥一体化管理基地1000亩。目前,我镇有培育食用菌专业户1家,长毛兔生产基地14家,蛋鸡养殖厂6家,育繁羊场5家,养牛场5家,存栏300头。
交通方面,滁新高速东西穿境而过,S423由西北向东南绕行,有县乡(镇)级公路4条,总长36千米,村村通公路38条,总长40千米。
镇文化站1个,建文化广场一处,占地约7亩,村级文化活动中心15处,各类图书室16个,藏书3万余册,中学2所,职高1所,小学13所,幼儿园7所,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九年义务覆盖率达98%。
建成1个乡镇级、15个村级电商服务网点,方便群众商品销售和代购、缴费充值、代购机票、代收代发、快递等,并逐步拓展为商务、政务、服务等一体化乡村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