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枞阳县枞阳镇基本情况简介(2023年)

  一、基本概况tMq乡村百科--为乡村振兴助力

  枞阳镇坐落在县城东湖路19号,地处长江中下游北岸,位于县境西南,是县委、县政府所在地和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接藕山镇,南邻桐城市鲟鱼镇,西依安庆市迎江区长凤乡,北与官桥镇毗连。全镇国土面积102.78平方公里,拥有平原、丘陵、湖泊等丰富自然资源,其中耕地1914.2公顷,林地2871.18公顷,水面面积3226.54公顷。全镇辖14个社区、16个村,人口10.6万。2021年,撤销枞阳镇、铁铜乡,成立新的枞阳镇,以原枞阳镇和原铁铜乡的行政区域为薪的枞阳镇的行政区域,新的枞阳镇人民政府驻蒲州社区(原枞阳镇人民政府驻地)。tMq乡村百科--为乡村振兴助力

  二、历史沿革tMq乡村百科--为乡村振兴助力

  枞阳镇于1992年3月撤区并乡时由原城关镇更名为枞阳镇,枞阳镇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人类便在此生息、繁衍。它始建于春秋,因水陆交通便利,逐渐形成街市。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枞阳县,设治于枞阳镇。“枞阳”名称的由来,据考,古时枞阳多枞木,人们便将流经城内的河流,定名为“枞川”。又因镇坐落于枞川北岸,水北为阳,因而得名。tMq乡村百科--为乡村振兴助力

  现根据史籍,志书及有关资料查考,枞阳镇历史沿革概述如下:tMq乡村百科--为乡村振兴助力

  旧石器时代(1万年以前),古人类开始在枞阳镇境内活动。tMq乡村百科--为乡村振兴助力

  新石器时代(1万年—4千年前),先民在枞阳镇生息繁衍。tMq乡村百科--为乡村振兴助力

  夏(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属杨州之域。tMq乡村百科--为乡村振兴助力

  商(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属杨州之域。tMq乡村百科--为乡村振兴助力

  西周(约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771年),封为宗子国。tMq乡村百科--为乡村振兴助力

  春秋(约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为群舒之地。先属楚,后属吴;越强,又属越地。tMq乡村百科--为乡村振兴助力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越被楚所破,属楚之地。tMq乡村百科--为乡村振兴助力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统一全国,划分四十郡,属九江郡。tMq乡村百科--为乡村振兴助力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置枞阳县,乃设治于枞阳镇,隶属庐江郡(领有十二个县,其中有龙舒、枞阳二县)。tMq乡村百科--为乡村振兴助力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龙舒、枞阳二县合并为龙舒候国,枞阳镇属庐江郡,后隶属杨州刺史部。tMq乡村百科--为乡村振兴助力

  三国(公元220年—公元280年),初属魏,后属吴,属庐江郡。今下枞阳有“吕蒙城”遗址。tMq乡村百科--为乡村振兴助力

  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7年),废候国,复名龙舒县,属杨州庐江郡。tMq乡村百科--为乡村振兴助力

  东晋(公元317年—公元420年),属豫州晋熙郡。陶侃为枞阳令,治所在枞阳镇。后人曾建“陶公祠”、“惜阴亭”作纪念。tMq乡村百科--为乡村振兴助力

  南朝·宋(公元420年—公元479年),初为舒县,属豫州庐江郡;元嘉二十五年(448年)废舒县,置吕亭左县;后侨置阴安县,属晋熙郡。tMq乡村百科--为乡村振兴助力

  南朝·齐(公元479年—公元502年),复置舒县,属庐江郡。tMq乡村百科--为乡村振兴助力

  南朝·梁(公元502年—公元557年),废舒县,复枞阳县,置枞阳郡。郡治在下枞阳吕蒙城。县治在上枞阳。属南豫州,后改属晋州。tMq乡村百科--为乡村振兴助力

  南朝·陈(公元557年—公元589年),废枞阳郡,留枞阳县,属晋州晋熙郡。同时侨置阴安县。tMq乡村百科--为乡村振兴助力

  北朝·北齐(公元550年—公元577年),名枞阳县,改属江州。tMq乡村百科--为乡村振兴助力

  北朝·北周(公元577年—公元581年),名枞阳县,属晋州晋熙郡。tMq乡村百科--为乡村振兴助力

  隋(公元581年—公元681年),阴安县并入枞阳县,属熙州;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枞阳县改名为同安县,隶同安郡,迁县治于今桐城县东郭。枞阳镇不作县治,但仍是县内重要集镇和沿江古镇。tMq乡村百科--为乡村振兴助力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初属同安县。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同安郡为舒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复为同安郡。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因忌安禄山叛唐,去郡县名称中的“安”字,改同安县为桐城县,改同安郡为盛唐郡。枞阳镇隶属于桐城县。tMq乡村百科--为乡村振兴助力

  五代·十国(公元907年—公元979年),隶属桐城县,归淮南道舒州;先归十国·吴;后隶十国·南唐及后周。tMq乡村百科--为乡村振兴助力

  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隶属桐城县,归于舒州。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属德庆军。tMq乡村百科--为乡村振兴助力

  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隶属桐城县南乡。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改德庆军为安庆军;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改军为府,属安庆府。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桐城县辖东、南、西、北四乡,枞阳镇为南乡首镇。宋末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元兵进入安庆府境,为了避元兵侵扰,徙桐城县县治于枞阳镇,后又跨长江寄治于贵池县李阳河。枞阳镇虽非县治,但仍为县内重要集镇。tMq乡村百科--为乡村振兴助力

  元(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桐城县治迁回原址,隶属安庆路总管府。枞阳镇仍属桐城县南乡所辖。tMq乡村百科--为乡村振兴助力

  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隶属桐城县南乡。桐城县,先归于宁江府。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改属安庆府,直隶南京。同年,桐城县将东、南、西、北乡改为清净、大宥、日就、桐积四乡,并设立枞阳、汤沟、孔城、练潭、北峡关五镇,枞阳镇是县内重镇,隶属大宥乡。tMq乡村百科--为乡村振兴助力

  清(公元1644元—公元1911年),桐城县初归江南省安庆府;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划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二省,桐城县属安徽省安庆府。在公元1662年—公元1722年间,桐城县在原4个乡基础上增加县市乡,辖5个乡。道光年间,枞阳镇名列桐城县4大名镇(枞阳、汤沟、孔城、练潭)之首,其隶属仍归大宥乡。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乡村百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xzzfgzbg/anhui/12043.html

收藏此文 赞一个 打赏本站

如果本文对你有所帮助请打赏本站

  • 打赏方法如下:
  •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扫描打赏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