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抢抓机遇,主动作为,紧紧围绕国家宏观政策和发展规划,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民生工程建设,加强项目储备。积极主动与省、市、县扶贫帮扶单位沟通衔接,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多渠道、多层面、全方位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全面推进镇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三)聚焦三农发展,深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农业转型发展。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加快农村电商平台建设,推进“互联网+农业”、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新业态、新模式;按照“一村一品”,推进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力争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8家;深入开展“大棚房”清理整治,规范设施农业建设行为;高标准完成350亩土地增减挂钩项目;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组织各类培训1000人次以上,着力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组织化程度。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质量;加快计渡计屋中心村建设,确保按期通过省级验收;完成磨盘计渡安置点配套设施建设;启动建设2个省级中心村、1个市级中心村、2个县级中心村和3个村庄整治点;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完成39公里“四好农村路”扩面延伸工程;完成172户危房改造和354户改厕任务;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力争将陶寓村环境整治示范点打造成全镇乃至全县的样板;深化农村环卫“一体化”长效管护,实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加强对保洁公司 考核力,营造干净整洁的村庄环境。推进移风易俗、“一约四会”等文明创建活动,使乡风文明得到进一步提升。完成559个主房、265个辅房和627个猪圈厕所的危房清零行动。
促进农村经济增收。积极推进“三权”分置、农村“三变改革”工作,充分运用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成果,盘活村集体经济组织各类资产,努力提升村级集体造血功能。持续强化村级财务管理,规范村级集体资产交易。拓展产业致富渠道,鼓励各村(社区)立足自身实际,因地制宜探索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物业管理、租金收入等多业态集体经济,并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四)聚焦民生福祉,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健全完善城乡民生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年度33项民生工程,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要求,加快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筑牢脱贫攻坚和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底线。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覆盖面。深入开展扶残助残活动,加强对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关爱服务,做好城乡低保、特困人员等社会救助资金发放工作,让城乡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得到保障。
加快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步伐。坚持把普惠民生作为提高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的重要抓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服务。力争高质量完成全国第四次经济普查工作。完成翠湖村945户3856人自来水管网改造提升工程。落实国家慢性 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巩固健康社区创建成果,持续做好健康家庭评选,争取年内建成1至2个健康社区,建设一条健康步道,组织开展一次以上群众性健身活动。继续抓好食品药品安 全 监 管、民族宗教、民政残联、退役军人管理、武装民兵、人民防空、档案管理、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教育、卫生健康和文化体育等工作。
扎实推进社会综合治理创新。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广泛宣传发动广大群众共同参与,深挖问题线索,依法打击群众身边的恶势力和狠人头,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力争以实际成果提高群众满意度、增强群众安全感;深入开展“七五”普法,增强群众的法制意识;持续加大 禁种铲毒工作力度,广泛宣传毒 品危害,确保家喻户晓、人人尽知;深入推进“两治三改”,重拳打击各类违建和违法占用耕地行为;加大市场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食品、药品制假售假行为,切实维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五)聚焦稳定和谐,确保全镇社会大局稳定
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中央实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既是一项必须认真落实的政治任务,也是全面落实县委“363”总体部署的具体行动,更是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的重要举措。确保做到思想重视到位、风险隐患排查防范到位、化解风险苗头措施到位。
保持安全生产“高压”态势。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管行业必须管安全”总体要求和“谁主管谁负责、谁蹲点谁负责”的工作机制,加大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力度。始终保持安全生产“高压”态势,思想上容不得半点麻痹松懈。不断健全安全生产“三级网格化”监管机制,将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改范围延伸到各个领域,做到排查全覆盖、无死角、整改率100%,确保全镇安全生产工作继续保持平稳态势;
加大信访维 稳工作力度。按照省、市、县“深重促”部署,扎实做好历年信访积案的逐一销号,及时发现新矛盾、新问题、新面孔,第一时间做好稳控化解。对群众的合理诉求,及时按政策按规定给予解决,对别有用心的各类无理缠访和越级非访等行为,依法给予必要打击,有效扭转涉诉涉访工作被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