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9年3月5日在镇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王西平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镇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8年工作回顾
2018年,全镇上下团结一致,奋力拼搏,以更坚定的政治勇气、更强大的信心决心、更强烈的使命担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县委“1142”总体工作部署,按照镇十六届四次党代会和镇十八届二次人代会会议部署,主动适应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脱贫攻坚为统揽,持续强化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全力维护社会稳定,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提升。
(一)经济保持稳定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1亿元,增长7.1%;规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增长13.6%、11.3%;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51亿元,增长9.2%;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亿元,同比增长13.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326元,同比增长9.2%。2018年全年财政税收收入完成587.4万元,完成年度收入任务的104.7%,比去年同期增收52.5万元,同比增长9.8%。
农业基础得到巩固。投资150万元的太平畈以工代赈项目按期完工。总投资570万元的“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项目已基本完工,将对白洋村、界岭村的农业产业发展产生巨大效益。龙田路升级改造工程、河吴路水毁修复工程全部竣工。积极落实投资450万元的真君高标准农田改造工程,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土壤种植环境。扎实开展“两区”划定工作,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2.76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0.6万亩,如期完成县下达的“两区”划定指标。2018年,我镇新增开沟机1台,微耕机89台,茶机3台,共发放购置补贴7.5万元。全镇粮、油、棉、茶、果、蔬等农作物收获面积4.1万亩;水稻总产1.3万吨,油料总产0.06万吨,粮食生产保持稳定。茶叶种植面积0.33万亩,干茶总产47.1吨。
现代农业有序发展。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9家,全镇达109家。新增家庭农场1家,全镇达31家。成功申报县级示范合作社2家,示范家庭农场1家。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全镇耕地流转总面积7530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5.1%。以安徽省禾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康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金珂乐特色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主体为龙头,在现有农业产业基础上,做大做强脱水蔬菜加工,中药材、花卉苗木、油茶、特色经果林培育和鸵鸟、野猪等特色畜禽养殖业,做响做优弥陀生条、豆粑等土特产品品牌,在传统优势和主导产业上持续发力。继续加强对相关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支持和扶持力度,解决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土地利用、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实际问题;切实找准特色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的有机结合点,积极引导企业吸纳周边贫困户就地就近就业,助力贫困户稳定脱贫。
第三产业势头强劲。弥陀大酒店运营良好,为来往旅客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边贸经济进一步繁荣,“逢五赶集”进一步规范。总投资约400万元的百家乐购物广场开张营业,商品种类齐全。11个村(居)电商服务网点不断完善,电子商务交易额日益增长,助力我镇省级电商示范镇的创建工作。快递物流等公共服务体系日臻完善,为经济平稳较快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各行业板块包容牵手,共谋创业,抱团发展,为弥陀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统筹村镇协调发展,人居环境日渐美好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集镇建设日益完善,委托安庆市规划设计院对《弥陀镇总体规划》进行了规划修编。全年40.42公里的畅通工程任务全部完成,极大改善了群众出行。投资90万元的胡屋桥如期竣工,吴山桥、安乐大桥即将通车。完成了总投资370万元的弥陀大桥接线工程。顺利完成了投资200多万元的集镇区污水管网建设工程,妥善解决了虎场开发区历史遗留问题。通过整合移民项目资金1400余万元修通村组级道路25公里,完善了部分村的渠道、堰、当家塘等基础设施。狠抓“退宅还耕”工作落实,超额完成县级下达任务的50%。
生态环境大幅改善。坚持生态立镇,扎实有效推进林长制,强化领导、明确责任,进一步加大资金、人员投入力度。继续落实好“消灭芭茅山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完成造林面积16653亩,消除芭茅面积23289亩,实施退化林修复、森林抚育共计17500亩,义务植树9.5万株,共吸引40余名造林主体参与荒山开发,用于发展毛竹、油茶、油牡丹、猕猴桃等特色种植业,我镇上一轮防火期内未发生一起森林火灾,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突出加强对花亭湖水源地的环境保护,加强花亭湖上游污染防治和湿地等资源保护,落实河长巡河制度,推行湖长制、塘长制工作,倡导绿色发展理念,绘宏图、展绿水。光伏发电增容增量,清洁能源利用扩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城镇和村庄全面构建责任明晰、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管理机制,充实环境优美镇内涵,全面营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宜居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