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聚焦三遗品牌打造,推动文旅文创产业融合发展。依托“三遗”文化,传承大禹精神、讲好马城故事。协调推进禹墟遗址旅游综合项目建设,打造沿天河休闲文化与生态旅游区。完成冯嘴村花鼓灯传习所修缮提升项目,支持鼓励冯嘴花鼓灯、西程锣鼓等非遗传承,丰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谋划禹墟民宿旅游和“黄郢古寨”特色民宿项目建设,打造文创文旅特色村落,擦亮“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金字招牌。
(二)着力改善镇村品质,展露山水田园新颜值
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美丽马城,为全镇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1.狠抓突出问题治理,理出新镇容。贯彻落实河湖林“三长制”,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大力开展植树造林,2020年完成成片造林500亩。探索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力保全域全年全面禁烧。坚持“六项巡查”不放松,全面完成沿淮上堤路封堵及砂场码头取缔工作,源头遏制河道乱象。突出抓好辖区小散乱污企业转产转型和依法取缔,防止污染源死灰复燃,保证中央、省环保交办各类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到位。
2.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整出新村貌。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聚焦村庄清洁行动“五清一改”硬任务,在发动群众自己动手清洁家园上下功夫。完善镇村垃圾收集清运长效机制,推广垃圾源头分类,清理农村生活垃圾2万吨。开展农村河塘清淤整治,加快首批9个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管理,完成后程、前郢等4条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全面完成辖区旱厕改造任务。
3.加强土地资源管控,管出新空间。进一步加强农民建房审批及批后监管工作,落实"五到场一公示"制度,坚持镇、村、行政执法三级联动,引导农民集中建房,严控新生违建。对11个村场约250亩的已征未利用土地(含暂停征拆项目)施行台账式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契机,划定底线红线控制线,绘制一张蓝图,实现集约用地,预留发展空间。
(三)不断提升治理水平,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
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推进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确保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1.守住安全生产底线。推进安全生产“铸安”行动常态化实效化和风险管控“六项机制”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加强风险防控及隐患排查治理,加大安全生产、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等的检查频次,加强和完善道路安全防护设施建设,做好重点时段森林防火、防溺水、码头渡口安全工作,坚决消除安全隐患。充分发扬马城专职消防站作用,切实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2.夯实社会治理基础。加强镇村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联通村居综治视联网,建设“雪亮工程”。全面落实新修订的《安徽省信访工作条例》,深化信访工作法制化建设,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权益保障渠道,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坚决依法打击缠访闹访越级访等各类非访行为,净化马城发展环境。扎实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惩涉黑涉恶违法犯罪。进一步理顺行政执法部门职责关系,促进条块管理力量聚合,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幸福感、满意度双提升。
3.提高乡村文明程度。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用好用活“一约两队四会”自治机制,摒弃攀比铺张陋习。推进殡葬改革,加快公益性公墓建设。加强对邪教的防范和治理,严厉打击聚众赌博,遏制地下宗教活动的发展蔓延。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坚持“文化搭台、干部上台”,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办好道德讲堂,组织群众性文体活动,培育“马大嫂”志愿服务品牌,培育文明乡风。
(四)切实增进民生福祉,共享改革发展新成果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扎扎实实办好民生实事,让发展有“温度”、让幸福有“质感”。
1.大力实施安居工程。加快天马花园和弘禹家园安置房建设进度,全面完成1344户居民的回迁安置选房工作。完成镇区综合整治等项目扫尾工作,尽早启动前郢城中村、后胡城中村等新征迁项目。完成孝仪街道提升改造,推动马城、孝仪两个临时农贸市场社会化专业托管。全面完成危房改造任务,“建、拆、改”并举,多途径、多渠道改善群众居住条件。
2.着力提升基础配套。推进美丽乡村一期项目全面竣工、淮干(黄苏段)退建区域湿地生态保护和资源科学合理利用相结合的经营管理。提升马城水厂供水能力,补齐缺失供水管网,实现自来水全覆盖。争取安徽省沿淮洼地大沟治理工程吴家沟项目顺利实施,整体提升辖区灌溉排涝能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2020年完成90公里扩面延伸任务。促进镇村共建共享、协同发展。
3.倾力办好民生实事。扎实做好全国卫生城市创建,强化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努力解决留守儿童和社会养老问题,积极推进儿童之家、青少年活动室建设,推动庙前、孝仪、天河敬老院体制改革。抓好农村困难群众精准帮扶,落实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大病救助、高龄补贴、养老保险等制度,实现农村困难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做好退役军人服务工作,统筹老龄、残疾人、妇女儿童、青少年等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