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年,我们实现了基础设施的日臻完善。在紧扣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需求的同时,扎实推进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筑牢发展基础。完成坝滨公路、坝汪公路、金洲大道等主干道路和下水道建设25.7公里,投资2947.8万元新建通村通组水泥路101.3公里,2016年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完成村组公路建设30.54公里。完成危桥改造加固8座。积极争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国土高标和小农水等各类项目资金,完成5.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860万元新建、改建高低压线路95公里,新建及改造变电台区51个。实施土地增减挂和未利用地开发项目877.8亩,在保持耕地总量平衡的同时保障了建设用地需求。
这五年,我们实现了文教卫事业的蓬勃发展。秉持统筹发展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宗旨,扎实推进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完成教育“一心四点”布局调整,完成洲头中学、金坝希望小学、坝头小学、乌池小学等改扩建工程,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县综合评比中连续保持领先位次。深入开展文明创建和“乡贤文化‘四进’、培育文明新风”系列主题活动,建成金坝、乌池、坝头、官洲、泗洲农民文化乐园和金坝、坝头、官洲、泗洲乡贤馆,2014、2015年我乡先后被评为第三届全省“文明村镇”和第四届全国“文明村镇”。全面完成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试点工作,建成乡卫生院综合大楼,完善村级卫生室建设,落实高龄老人、妇幼等重点人群的公共卫生保健服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按照省、市、县部署,积极做好社会保障、就业创业、计生优质服务等各项工作,群众幸福指数和获得感明显提高。
这五年,我们实现了民生福祉的大幅改善。五年来,实施26项民生工程,投入各级各类资金6500多万元。积极实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完成1940户农饮工程,为566户农村危房实施改造。按照“四个切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要求,扎实完成1215户4720人脱贫任务。实施困难群众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各项补贴救助资金均按时足额发放。城乡居保参保率达92%。积极开展系列安全整治活动,不断加大烟花爆竹经营、加油站(点)、道路交通和水上安全、建筑工程、企业生产等领域的专项整治力度,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制度,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共调处矛盾纠纷3150起;加强法制宣传和依法治理工作,有效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实行综治维稳信访包保责任制,无进京赴省到市的越级访和集体访事件发生;社区矫正和戒毒工作得到进一步增强。武装、共青团、民族宗教、妇女儿童、档案、统计、关心下一代等工作齐头并进。
这五年,我们实现了政府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五年来,我们坚持依法行政、勤政为民,大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建立机关法律顾问制度,加快法治政府建设。自觉接受乡人大和政协的民主监督,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持续推进政务公开,推进公车改革,全面完成政府权利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建设。严格执行改进作风各项规定,严控“三公”经费支出,窗口单位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为民、务实、清廉”的工作作风进一步锤炼形成。
各位代表,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甘之若饴。每一项成绩的取得,无不凝聚着包括在座各位在内的辛劳和汗水、智慧和勇气、坚韧与忠贞。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真情呵护,离不开乡党委的科学决策,统筹兼顾,离不开乡人大、政协的倾力支持、有效监督,离不开全乡广大干群的同心同德、顽强拼搏,也离不开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鼎力支持。在此,我谨代表洲头乡人民政府对长期以来一如继往地支持乡域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五年的探索与实践,不仅取得了显性的发展成效,更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和财富。概括起来主要有:
坚持党的领导。五年来,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不争论、不迟疑,集中精力抓发展,埋头苦干抓落实,一抓到底见成效,保障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坚持正确思路。五年来,坚持统筹发展理念,围绕“六个洲头”目标,寻找突破口,找准结合点,打好组合拳,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提升了洲头的外在形象和综合实力,引领新农村建设的新潮流。
创新发展模式。五年来,立足洲头发展,在全国范围内整合资源,借势、借力、借题抓发展。统筹整合政策性项目资金,夯实发展基础;深化与四川成都的区域合作,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一揽子BT项目的实施;创造性地提出“产村相融”的理念,积极探索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路径。
保持优良作风。五年来,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把心思放在为民办实事、促增收上,把资金用在谋发展、打基础上,以落实发展的成效赢得了人心,以优良作风取信于群众。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统筹发展仍处于破题和探索阶段,建设“六个洲头”的任务依然艰巨,主要表现在:现代农业面临做大做强难题,推动现代农业示范区提质增效缺乏行之有效的举措,工业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现代服务业尚未破题;美丽乡村建设建后管护机制和公共服务配套需进一步完善,群众主体的积极性需进一步提高;村域发展不平衡依然存在,社会治理创新有待加强,脱贫攻坚、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繁重;政府工作与发展要求和群众期盼还有一定差距,少数干部对新常态不够适应,创新理念、法治思维、担当精神和执行能力有待提升,等等。对此,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逐步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