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是转作风、带队伍,组织建设不断强化。并村工作圆满完成。全面完成5个村(社区)合并工作,新成立2个村级党委,完成30名村干部并村后的职务任免、调整工作,帮助新村平稳过度、有效衔接。干部作风不断改善。严格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以常态化学习教育为抓手,深化“周五大课堂”例会制度,不断加强干部理论素养和作风建设,深入开展效能督查行动12次,开展“批评教育”类谈话26人次。政府建设不断加强。积极开展依法行政宣传和教育培训活动,加强对计生、安全生产、食品药品、水利、林业、国土等方面的行政执法管理。推进网上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建设,加快实现阳光政府。深入落实党中央八项规定,严控“三公”支出,“三公经费”支出同比减少5.5%。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虽有疫情、汛期、大雪的影响,但阻挡不了牌坊干部前进的脚步;过去的一年,虽在征地拆迁、环境保护、产业转型上仍有压力,但吓退不了牌坊干部笃定的步伐;过去的一年,虽在脱贫攻坚、民生民计、民族融合上取得一定成绩,但“为人民服务”永远是牌坊干部坚定的口号。过去的一年,得益于县委、县政府和乡党委的坚强领导、正确指引,得益于全乡上下勠力同心、团结奋斗、苦干实干,得益于社会各界的真情给力、鼎力支持。在此,我代表牌坊乡人民政府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牌坊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与挑战:疫情常态化防控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仍然不减;我乡发展不足、发展不优、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较突出;乡镇发展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竞争态势更加紧迫;对违法建设、环境整治等查处打击力度不够,工作执行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少数干部担当精神不够,进取意识不足,发展能力不强。面对问题,我们必须以改革的勇气、创新的精神和发展的眼光,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1年工作安排
2021年,我们将在县委、县政府和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今年取得成绩的基础上,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紧扣乡村振兴主线不动摇,明确“特色农业立乡、民族文化兴乡、新兴产业强乡、生态旅游富乡”的发展思路,着力“做好椒文章,保障新引擎,打好民旅牌”,加快建设团结牌坊,绿色牌坊,美丽牌坊,幸福牌坊,奋力打造长三角高质量绿色农业产业基地、全县北向城乡统筹发展的“桥头堡”。
一是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建设,力促中心城区展现新形象。
加快征迁和安置保障工作。全力保障经开区二次创业启动区的拆迁工作,谋划启动火龙山路、创新路等建设需拆除的房屋及地面附属物登记工作,做好白马山路在我乡征地范围内其他村民组地面附属物征收、土地分解等工作,确保为道路修建提供净地保障。启动合新高铁建设征迁项目。全面启动拆迁安置点项目建设,跟进曙光新村、店埠马场安置点土地报批程序进度,推进赵坊新村安置小区规划设计和安置房建设。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启动永店路两侧景观廊道建设。进一步优化牌坊、高塘、草庙等传统集镇建设,畅通集镇交通微循环,加快配套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商贸、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规范集镇市场管理,促进村庄人口向城镇集聚。加强集镇环卫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文明创建长效监管机制,巩固提高创建成果。有序推进增减挂实施。推进2021年新立项挂钩项目实施,落实三王社区郭楼等4个村民组增减挂任务,明确新增耕地220亩的目标,做到统一规划、统一拆除、统一标准、分步实施,确保土地增减挂工作扎实推进。
二是加快推进新型农业布局,开辟农民增收致富新渠道。
强化规划引领。全面启动兴一现代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启动争创长三角高质量绿色农业产业基地及省市农业产业示范园创建工作,着力打造一批集休闲、观光、旅游于一体、科学技术配套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以蔬菜生产为根本,深加工和物流为主导,多产业融合为目标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新格局。深化精品意识。推进蔬菜品牌化生产和“三品一标”创建,打造以牌坊杭椒为主体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品牌化产品。开展椒王评选、杭椒美食宴、杭椒拍摄节等特色活动,积极宣传牌坊乡特色农产品,不断提升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优化政策扶持。加大差异化政策扶持力度,对规模化经营重点企业“点对点”帮扶,对新增的连栋温控大棚和钢架大棚进行针对性扶持帮助,对本地农产品生产提供资金扶持,助力农业和企业发展。制定劳务补偿机制,促进劳动力集聚。
三是加快推进民俗旅游发展,打造乡域经济增长新亮点。
做好顶层设计。以创建省级特色小镇为契机,优化空间布局规划,形成“一轴一带三区”的发展格局,实现“民俗文化旅游核心区、智慧农业示范区、都市农业休闲区”联动发展的新态势。突出功能定位。充分挖掘牌坊回满族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大力推介民俗旅游、休闲旅游和农业生态旅游,重点打造“3+2+2”项目,建设3个民俗旅游点,2个集散交流中心,2个餐饮以及民俗文化示范点,建设新型民俗文化旅游特色村镇。打响文化品牌。创新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打响“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以少数民族餐饮为切入点,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充实旅游活动内涵。提升农家乐品位,开发系列旅游纪念衍生品,推动“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