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抓民生促保障,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继续落实“四季攻势”行动,全面排查“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产业申报80户自种自养特色种养业,帮扶资金13.8万元;扶贫小额信贷55户258.4万元。实施危房改造8户,完成户改厕190户,汛期应急拆除农房15户。社会保障坚持“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动态调整”,全年发放各类资金875余万元;发放各类计生奖励扶助资金133.34万元。完成敬老院提升改造,58位在院老人已搬迁至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新楼房。关注孤儿、留守儿童、残疾人和留守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顺利完成中垾自来水厂资产收购,亟待市乡村振兴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资产移交。
-----坚持抓治理促和谐,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积极倡导移风易俗,开展文明祭祀,树立勤俭节约、厚养薄葬等文明新风尚;积极开展“最美家庭”、“最美农户”、“十星文明户”等评选活动,文化下乡已形成浓厚氛围,农家书屋作为宣传阵地成效明显。投入301.6万元建设中垾镇公益性殡葬公墓。继续实施教育教学激励行动,充分发挥中垾润泽助教帮扶中心作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2020年一二四联招共录取垾中学生76人,稳居全市同类学校首位。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年无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全力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水平。继续实行党政领导干部带案下访制度,扫黑除恶专项行动转入常态化;建成中联花园智慧小区1处,排查整治铁路沿线风险隐患4起,举办国家安全教育活动5场。全年受理信访来访32批次114人,办结网上信访78件、市长热线150件,办结率达100%。2020年,中垾镇获得巢湖市“全国两会期间信访维稳先进单位”、“市级人民满意窗口单位”称号。圆满完成2020年征兵工作任务,武装工作再创佳绩。老龄委、工会、妇联、共青团等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了较好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在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中实现了平稳复苏,在矛盾交织的转型发展中迈出了坚实步伐,在凝心聚力的真抓实干中赢得了广泛支持,在齐心协力的疫情防控和防汛中见证了风雨同舟!在此,我谨代表中垾镇人民政府,向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及所有关心支持中垾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困难和不足。主要是:经济发展速度不快,人居环境整治标准不高、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主动服务的意识还不够强,精细化管理水平亟待提高等。对此,我们将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正视发展中的困难,正视工作中的差距,不掩饰、不回避、不懈怠,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2021年主要工作安排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我们将贯彻落实全市“工业立市”战略,实现经济发展从“老”“小”向“新”“大”转变,集中力量、集聚资源加速战新产业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工业企业做大做优做强,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1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巢湖市委九届十四次全会要求,严格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坚持科学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注重保障民生,巩固脱贫成果,保护生态环境,全力推进全镇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聚焦稳增长,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统筹疫情防控促进经济发展。全面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坚持“人物同防”,做好后疫情时代防范措施落实,更好统筹疫情防控、新冠疫苗接种和经济社会发展。建立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联系制度,加强对企业的分类指导、精准帮扶。深入开展“四送一服”活动,加大各项惠企政策宣传力度,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千方百计帮助企业稳就业、稳市场、稳资金。
加快经济转型实现园区升级。根据巢湖市“工业立市”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工业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发展能级,努力在新一轮工业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加强园区道路、污水管网、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整合优化园区要素资源和发展环境。继续按照“淘汰一批、整合一批、提升一批”的原则,关停并转一批低质低效企业,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引导企业在科技创新、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升,积极培育3-5个高新技术企业。
加大招商力度推动项目建设。坚持招大引强,围绕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开展招商,引导船用航标、矿山机械制造等产业向高端装备制造方向集聚发展;加快推进正寅机械,荃银粮油二期、科淼生态二期等项目建设,早日实现项目投产增效。
(二)聚焦高质量,迈出乡村发展新步伐
打造更具魅力的宜居环境。深化河长制网格化精细化管理,确保污水截污工程、农村污水管网改造提升,继续治理黑臭水体,加强集中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全力推进巢湖一级保护区“五清”整治工作,扎实推进水稻绿色种植,力争2021年化肥农药“零增长”,2022年化肥农药“零使用”。严格企业入驻审核把关,加强排污许可证管理。整合闲置荒坡地,推进造林绿化,加快滨湖湿地公园建设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完成“三达标一美丽”建设任务,加快推进灾后水毁工项目恢复建设,深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狠抓禁燃禁放、秸秆禁烧,推广秸秆还田、综合利用,确保环境整治成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