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紧盯小康目标,坚持脱贫质量。高质量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一是重点关注全镇未脱贫户2户6人,确保顺利脱贫。强化对边缘户、脱贫监测户的保障,确保不出现返贫致贫。二是持续推进产业扶贫。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确保今年新增或整合“一领办三参与”合作社3个以上。做好贫困户“短平快”产业培育与验收工作,在充分培育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做好产业验收工作。加快推进产业基地打造与扶贫项目建设工作,抢抓项目施工进度,按照时间节点完成项目建设。
二是牢固树立脱贫攻坚是最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的政治站位。坚持“四个不变一个不减”,保持扶贫政策的延续性和监督考核的持续性,不断推动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全面巩固提升脱贫质量。深化完善“一领办三参与”产业扶贫长效机制,强化产业合作社、致富带头人带贫助贫作用,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并且达到持续增收的目的。合理安排公益性和生态护林员岗位,引导贫困劳动力通过外出务工、进城进园就业、公益性扶贫专岗等方式实现稳定就业。加大对产业合作社和贫困户信贷支持力度。健全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机制,完善日常考勤和督查制度,健全贫困人口动态监测机制,加强对不稳定脱贫户、边缘户、人口自然变更三类群体动态监测。深入开展“三讲一评”感恩教育活动,持续开展最美脱贫户评选和不良行为警示教育,全面推行“爱心超市建设”,强化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进一步调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
三是认清疫情形势,做好疫情防控。当前,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但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特别全球疫情出现蔓延趋势,疫情防控带来新的不确定性,我们要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要持续发力、精准施策,建立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机制,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四是拓宽税源,进一步加大招工、招商引资力度。注重引资引智引技共举,积极外出招商、以商招商收集招商引资信息。转变招商引资方式,创新招商引资思维,提升招商引资服务水平。进一步培植税源,拓宽财税收入渠道。跟踪服务纳税企业,积极引进项目增加税收,确保完成全年税收预期目标。
(二)聚力提升乡村品质,加快乡村建设大步伐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灾后重建项目建设,建立健全项目调度和管理机制,加强质量监管,统筹协调加快推进项目进度,确保2019年所有灾后重建项目在10月底前全面完工验收。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2020年因灾水毁桥梁、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力争在年底前全面完成灾后重建项目建设。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围绕我县创建全省美丽宜居试点县目标,按照“清净整洁、形态有序、色块和谐、主次协调”要求,以完善“七改三网”村庄基础设施和“8+4”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重点,切实做到先策划、再规划,不规划、不施工。2020年我镇将对12个美丽乡村建设点和5个村庄整治点,因地制宜科学编制村庄规划,补齐人居环境短板,并将打造1-2个村容村貌示范点,充分利用天河镇三线厂区文化,依托禾河沿岸天然美景,结合“五河治理”,重点打造乡村振兴点示范建设,提升文化内涵,打造旅游精品。通过新建或者改造提升,年内达到规划全域化、设施完善化、环境洁美化、产业特色化的“四化”标准,让村庄面貌靓起来,全面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响应落实县委县政府有关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健全农村生活垃圾第三方治理监管机制。通过暗访和定期组织卫生评比方式强化督查考核,镇里每季度组织一次卫生评比进行排名,奖优惩劣。排名末位的由村(居)支部书记在大会上作表态发言,对排名后三位村(居)的三大头诫勉谈话并扣罚现金。在之后工作中仍无起色的,启动相应的纪律处分。同时坚持治理、保护、提升“三管齐下”,响应县委县政府以一类县的标准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十大工程”专项整治,建立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让乡村环境美起来。持续抓好绿色殡葬改革,加强殡葬设施建设管理,坚决整治散埋乱葬和修建大墓行为。持续深入开展“大棚房”专项清理整治工作,坚决遏制农地非农化现象。
(三)聚力保障改善民生,书写群众满意新答卷
铁心硬手整治耕地撂荒问题。严守耕地红线,全面整治耕地撂荒,根据相关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市、县工作安排,制定下发了相关《通告》,明确了耕地抛荒整治工作目标和时间安排。各村及相关镇直办单位要总结提炼成功经验,对照管理台账,严格实行整治销号管理。同时进一步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发展以绿色水稻为主的富民产业,巩固整治工作成果,同时要加强新增抛荒耕地巡查,防止复耕耕地再次抛荒和产生新的耕地抛荒,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坚定不移推进污染防治。强化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终身追责”,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狠抓中央环保督查“回头看”和省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执法检查反馈问题整改,配合做好第二轮中央环保督查。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对工地扬尘、渣土运输、秸秆禁烧等敏感区域、环节的管控,坚决守住PM2.5控制底线,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确保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