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文化振兴,激活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结合文明镇村、文明家庭创建,推进乡村文明行动,全镇34个村全部达到县级以上文明村创建标准;建好用好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充分发挥镇村志愿服务队作用,扎实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系列活动;实施“乡村记忆”、农村文化广场“戏台子”、农家书屋提升“三大工程”,提升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功能,不断完善镇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办好各类节庆文体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抓好生态振兴,巩固生态环境高地优势。实施小城镇综合提升工程,扎实开展镇域建筑外立面改造提升、违法建设拆除和马路市场整治等行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提升。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户户通”、旱厕改造、电代煤气代煤、生活污水治理等工程,进一步巩固环卫一体化全覆盖成果。大力开展绿化美化工程,切实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群众生活品质;推进美丽乡村示范村省、市、县“三级联创”,巩固提升阳三峪等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力争年内创成省级森林镇,争创市级森林村1个、县级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1-3个。
抓好组织振兴,筑牢乡村振兴战斗堡垒。实施村级规范化提升工程,加大村级办公经费投入力度,集中打造党员活动室,切实提升阵地建设;抓好“党员志愿服务+”党建品牌打造,结合各基层党支部工作实际,谋划好志愿服务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村集体增收清零行动,围绕产权制度改革,研究壮大村集体经济增收路径和措施,确保年内34个村集体增收全部达到3万元以上,其中5万元以上10个,10万元以上5个;探索实施村级账务第三方记账模式,进一步规范农村三资管理工作。
(四)新起点实现新突破,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工作
按照上级统一部署,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紧密结合我镇实际,全面承接落实上级各项改革举措,争取一批改革试点,创造一批先行先试经验。敢于突破陈规,勇于开辟新路,善于用活政策,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手段破解发展难题。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深化“一次办好”改革,进一步合理设置窗口,优化办理流程,推行“一门受理”、“一窗办理”;打造“星级”便民服务大厅,创建便民服务品牌;坚持以信息化引领改革,集中打造4个信息化示范村;抓好村级“五级联动”,新建2处村级综合便民服务中心,推动便民服务向村级延伸,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五)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大力实施“两业融合双百工程”。大力发展原有林果业,利用农业合作社,吸引贫困户产业转型,对项目产出进行分红;以扶贫车间为主,结合招商引资项目,为贫困户开展就业培训,提供就业岗位;建立小微站点,挖掘自身产业,引进新产业;继续落实好大光伏产业分红、产业奖补政策;大力推进产业和就业融合发展,产业项目分红贫困户覆盖率达到100%、有劳动能力和半劳动能力贫困人口产业就业率达到100%。
探索建立脱贫激励机制。强化脱贫攻坚宣传,在全镇范围内大力宣传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脱贫的先进典型,倡树自力更生、勤劳致富、脱贫光荣的良好社会氛围,从精神脱贫方面引导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引导鼓励贫困户参加劳动技能培训,掌握生产技术,提高创业能力,真正让贫困群众想干、敢干、能干、会干;继续开展贫困户“家庭洁美”工程,设立“家庭洁美”公益岗位,确保贫困家庭环境卫生和精神面貌得到较大改善。
加大贫困群众帮扶救助力度。全面落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各学段学生补助政策,实施雨露计划,从学前教育到大学困难补助全覆盖;落实好贫困户医疗保险、特惠保等政策,确保贫困群众就医、报销更高效、更便捷,有效防止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问题发生;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措施,提升特殊困难群众生活质量,积极争取政策、项目支持,全力推进“五通十有”建设,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六)实施环境提升工程,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切实保护好河湖水资源。完善红水河沿线综合提升工程,为群众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切实发挥好红水河的作用;做好森林抚育和长防林建设工作,严厉打击乱采乱伐和偷伐行为;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巩固4处省定贫困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进一步提升非省定贫困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完善河长制,加快建立湖长制,保护好全镇的河湖水资源,抓好河管员规范化管理,全面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坚决打好河道清违清障整治攻坚战,确保全镇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切实加大污染防治力度。积极开展“散乱污”整治回头看行动,加强散煤替代和清洁能源推广工作;全面完善企业环保治理设施,推进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或尾气脱硝治理;重点抓好建筑施工工地(道路交通、堆料场)等领域扬尘污染、畜禽养殖污染、餐饮油烟、秸秆禁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环保监测站点管理等工作;进一步优化生态红线,推进“全国第二次污染源普查调整”工作,巩固大气污染防治成效,进一步提升环境质量,确保空气质量监测结果位居全市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