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建议今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左右,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
为完成上述目标任务,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持续巩固发展动能,促进经济平稳新增长
一是注重高质量产业培育。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一批引领企业转型升级的骨干企业,力促四大传统产业向高新化、智能化发展。着力优化制造业企业梯队,增强优势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强化政策、资源、服务支撑,加快培育综合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创新创优的高成长企业、市场占有率高的单项“隐形冠军”企业,争取1-2家优秀企业入围全市第四批“350”企业培育计划。持续推进“个转企、小升规”,实施小微企业“上规升级”专项行动,力争新增“小升规”8家。
二是打造高质量块状经济。深入实施化妆品“名配角”战略,根据全镇化妆品包装产业发展规划,梯次推进美妆企业转型升级,力争在化妆品包装行业中培育2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化妆品包装规上企业内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基本覆盖。依托商会、化妆品包装行业协会等平台,以参展带动提升马渚化妆品包材产品的市场影响力,计划通过“美妆小镇”展位进上海美博会和广州美博会,大力推介美妆小微园区等方式,引进企业、特别是化妆品灌装企业来我镇投资,进一步延伸美妆产业链条。
三是聚焦高质量项目招引。坚定不移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通过产业链招商、园区招商、展会招商等方式,确保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5亿元以上。按照“深度谋划一批、积极储备一批、建设落地一批、竣工投产一批”的要求,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聚力攻坚易货美妆小镇项目,培育打造集产业、田园、居住、商业、康养、文化为一体的乡村度假复合体。力争浙江清友等谋划项目尽早落地实施,加快浙江德晟、姚江农耕文化交流中心等重点项目的建设进度,确保小微园区、中鑫广场等在建项目尽早完工投用。
(二)始终坚持强农兴农,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一是着力推动农业发展产业化。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用现代技术和经营手段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高质高效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稳步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和防汛排涝能力。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充分发挥农合联平台优势,准确把握农业政策导向,大力培育专业型、创新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全面巩固“大棚房”清理整治成果,不断优化土地要素配置,切实为农业经营主体和产业融合发展赢得更大空间。
二是着力提升特色农业知名度。深化推进省级特色农业强镇创建,立足于水稻、水果、水产三大主导产业,做精做优无公害稻米、四联蟠桃、生态本江鳗等特色农产品,以优质高效供给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大特色农产品推介力度,计划在海吉星农贸市场设立马渚农特产品“线下”展销平台,并同步开展“线上”销售。积极推进农旅融合发展,依托臧墅湖荷花、瑶街弄油菜花等观赏基地,深度挖掘油菜花节、龙虾节等农旅节庆活动亮点特色,串点成线打造马渚现代农业观光精品线路,擦亮马渚生态农旅新名片。
三是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通过产业发展增收、闲置资源盘活、集体资产流转等举措,不断开拓村级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新路径。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农村产权超市模式,全面完成农村宅基地及住房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统筹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和工业污染,进一步完善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围绕美丽乡村抓改旧提质,实施现有特色村的打造工程,加快推动形成一批经济强村、文化名村、生态美村。
(三)不断提升品质内涵,展现城乡魅力新形象
一是实现规划引领再突破。抢抓我市全面落实重大战略有利契机,牢牢把握紧邻中心城区、甬西智能科创走廊、姚江文化带等区位优势,启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强化各专项规划与上位规划的无缝衔接和深度融合,努力成为联杭通绍的重要节点城镇、余姚城区西拓的重要片区。加速构建内联外畅的交通路网体系,着力完善城乡公交服务网络,适时启动黄泥堰路、北盛路道路延伸工程,开工建设长安西路西延工程,进一步接轨余姚城市圈。做好新老镇区项目引进落实,统筹联动新区开发、旧城改造、古镇建设。
二是实现城镇建设再加速。按照“五美”要求,启动县级副中心美丽城镇创建。继续推进以截污纳管为重点的“污水零直排区”建设,重点实施集镇污水管网建设及沿姚江污水治理项目。全力攻坚棚户区改造二期征迁扫尾工作,推进运河东路历史街区方案设计和招商策划,确保中鑫广场尽早投用。盘活镇域范围内废弃工业用地及闲置商场,加快老汉达地块、原渚山米厂地块“退二进三”开发利用。积极对接天然气管道铺设,配合做好余姚市第三人民医院、余姚市看守所、马渚派出所等迁建、新建工程。
三是实现生态环境再提升。以全国文明镇、国家卫生镇创建为契机,加快构建全域美丽新格局。深化落实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对集镇“顽疾”攻坚到底。稳步推进老旧运营车辆淘汰工作,持续做好中央环保督查问题整改。扎实开展生态河道建设、中河清淤(Ⅱ期)及水环境整治工程,不断改善水环境质量。全域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细化分类投放点位布置,注重垃圾分类运输和终端处理建设运作,完成镇垃圾中转站建设。巩固“基本无违建市”创建工作成果,建立健全防违控违综合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