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23年目标任务和工作安排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高质量建设国际化绿色山水美好城市的关键之年,也是我镇深入推进三区建设的攻坚之年。开局之年当有开局之势,关键之年应有关键之为,攻坚之年该有攻坚之措。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省市县委全会精神,聚焦县委、县政府“三个年”建设要求,按照镇党委提出的“凝心聚力、振奋精神,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省际边界乡镇样本,全力开启杭垓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建设方略,重点在“项目建设攻坚、城乡能级提升、能力作风建设”上持续发力,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吉篇章作出杭垓贡献。
2023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全镇财政收入(实际入库)同比增长8%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8%以上。
具体做好以下3个方面:
(一)抓项目,全力稳定经济增长。
发挥招商引才效能。积极利用存量资源,重点做好自然教育、休闲旅游、农业项目招引。力争全年新引进文旅项目1个以上,3亿元项目1个,争取农业大好高项目1个。用好大学生电商创业梦工厂,力争新引进大学生创业团队2个以上。结合乡宿共富区建设,争取将高村天锦堂、七管小岭打造成青年创业基地。
全力抓好项目双进。坚持“项目为王”不动摇,加快龙谷长滩奇境之旅、新上塘库尾露营基地、悠然九希项目建设,争取年内建成并营业,竹报泉项目建成投产。珂玩家主题民宿、缫舍交通服务中心完成主体建设,七管小岭乡宿共富区基本建成,磻溪山地运动综合体启动建设。
(二)抓转型,打造共富绿色样本。
推动传统产业提升。按照“增高扩容”一批,“腾笼换鸟”一批,“收储改造”一批和“复垦利用”一批的原则,鼓励杭垓传统竹木园艺企业整治提升、整合优化、技改升级,支持企业做精做特,打好助企惠企“组合拳”,力争新增股改企业1家。引进笋竹加工企业,用好唐舍竹林复合科研实验基地,尚梅搅拌站力争纳入县林业标准地试点,完成18个村竹材分解点建设,大力支持以竹代塑类耗竹企业发展。重点完成欣远共富小微园项目二期技改30亩厂房及办公楼建设,争取纳入省级小微园目录。
助力现代产业振兴。着眼小切口,谋划大文章,打造“微改造、精提升”县级示范点2个。大力扶持电商直播,推动杭垓电商持续健康发展。支持姚村万石坞·溪山营地制定营地建设标准,打造长三角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高山露营基地。积极推动模式多样的乡宿建设,全年争取完成国企及社会资本投资100户。围绕“长三角自然教育第一镇”目标,积极寻找合作对象,盘活老学校、村委等存量资源,建设自然教育学校,开发自然教育课程,让杭垓的山、水、林、田等资源都活起来。
(三)惠民生,切实提高幸福指数。
提升乡村能级。完成集镇三条道路拓宽、老旧区域改造,加快农林产品研发展示中心及杭垓老年服务综合中心建设。全力保障杭垓小学、杭垓幼儿园扩建,卫生院迁建工程等民生项目开工建设。加快文体服务中心、桐坑老年活动及邻里中心、桐杭社会福利院二期、新上塘上庄移民共富项目建设。高标准建设全县首个乡镇级示范性生态安葬区。新建专项债交通旅游道路60公里、“五彩共富路”320公里以上。继续实施重大水源地生态保护及生态修复工程,借力饮用水水源地生态修复中央环保项目,开展全流域生态整治修复工程。在和村探索“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乡宿集群”建设模式。全面完成涉及12个村总计61公里的市政供水管网延伸工程建设,确保年底顺利通水。完成4座病险山塘整治加固,完成西苕溪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改善西苕溪干流及其支流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环节。
完善基层治理。突出稳就业“首位”重要性,精准抓好高校毕业生、困难家庭和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提升对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关爱保护。大力提升公益基金会救助覆盖面和救助力度,形成弱有众扶的社会氛围。持续深化移风易俗工作。扎实推进全民参保和“南太湖健康保”扩面工作,着力构建可持续的多层次医疗和养老保障体系。积极化解社会矛盾,防控社会风险,创新社会治理,创建“平安杭垓”。依托“大综合一体化”,常态化开展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完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和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应急联动等工作机制,全力防范和遏制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三、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开启新的征程,我们将坚持以民为本、实事求是、创新实干,坚持高线突破、底线兜牢、大抓落实,着力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全力打造“唯实唯先、善作善成”的现代政府。
浓厚实干氛围。围绕年度重点,实施重点项目推进晾晒比拼,坚持“快、多、好、省”的工作导向,用好统筹工作法、“牛刀”工作法、“钉钉子”工作法,“三法”联动,树立真抓实干好作风,一步一个脚印推动各项工作快落地、真落实、早见效。
提高服务能力。坚持利民为本,时刻要有“将心比心”的态度、“解剖麻雀”的深度、“马上就办”的速度、“办就办好”的力度;把“干成事”作为衡量干部的重要标准,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提升干部干事创业的能力,打造敢于担当、敢作决策、敢挑担子,勇于破困局、开新局的杭垓铁军。
坚持依法行政。深入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加大法治宣传和培训力度,树立法治意识,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加强行政权力监督制约。构建镇村一体、部门协同、政企银联动的协同高效运转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