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精细管理见实效。对标“干净、整洁、有序、安全”的目标,深入推进全域精细化管理,争取在城市精细化管理上走在全市前列。进一步巩固提升美丽圩镇建设成果,着重整治“三边三地”“三线”问题,推动实现7个行政村全面达到“示范圩镇标准”。深入实施环卫绿化一体化管养模式,压实第三方保洁公司责任,完善镇村分级、属地管理的保洁管护长效机制,常态化开展“洁净城市日”“红黑榜”评比、“行走石龙”等活动。坚持严控违建,实行网格化巡查管控,每季度核查管理变化图斑台账,争取违法用地和违法建筑实现“零增长”。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智网人人拍”,推广“城市服务码”,每周开展巡查并揭榜公示发现的问题,让城市管理问题无处遁形。
四、紧抓文化名镇这一品牌,实施文体教提质行动,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
大力促进文化提质增效。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活化,重点做强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选取标示性建筑进行适用性改造和环境景观提升,促进历史文化保护与旧城改造融合发展。通过店铺搬迁改造、租金扶持等多项举措,打造“中山路非遗一条街”,创新“非遗+文创”“非遗+直播”等方式,进一步壮大非遗经济。构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编制《石龙镇文物保护工作手册》。高水平筹建中国举重博物馆,确保年内建成、隆重开馆,打造成为中国举重文化的独特地标;整合运用石龙博物馆、东征博物馆等文化场馆资源,鼓励发展民间特色专项博物馆、美术馆、体验馆,以文旅地图、主题活动为牵引,促进多馆联动、跨界互促。强化文化供给,优化老城区公共服务场馆布局,培育公共文化服务新空间,建成2个城市阅读驿站和3个家庭图书馆。打造“10分钟文化圈”,全年举办不少于115场特色展览、剧场、音乐会、艺术节等艺术普及活动。加快招引高水平文旅商业运营公司,推进太平路、中山路活化升级,策划“一日穿越百年”文旅体验式活动,不断打造网红热点,持续吸引人气话题和资源。依托《烟火石龙》、美食地图、博物馆展陈等载体,探索引入文化文创产业的路径。
大力促进体育提质增效。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做好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投入力度,鼓励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推动体育场地设施综合集约使用。着力发展竞技体育,加大对石龙体校、举重训练基地的投入和支持,健全“引入、留住、用好”体育人才的体制机制,加强举重等体育项目后备人才培养选送,力争取得更好成绩。大力发展赛事经济,争取承办2024年全国举重锦标赛和2025年全运会举重比赛。大力发展体育消费,立足石龙体育馆、黄洲羽毛球馆等核心资源,为镇内及周边镇街群众提供高标准高质量的体育健身场所、器材,融合体育、文化、娱乐、艺术、生活等五大业态,打造综合性体育主题商业圈,培育体育消费新场景。
大力促进教育提质增效。年内完成西湖学校改扩建项目建设并投入使用,加快推动石龙二中改扩建项目,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1400个和公办幼儿园学位100个。大力实施集团化办学,提高政府购买民办服务标准,推进民办教育规范优质发展,不断巩固义务教育“9585”成果,接续实现学前教育“5083”目标,推进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着力推进“五位一体”素质教育,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力打造“龙城名师”,实施中小学名师名校长领航计划,探索名优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机制,大力引进高端教育人才。实施游泳“扫盲工程”,把游泳列为全镇中小学体育必修课。不断擦亮“智慧教育、学在石龙”品牌,推动智慧校园硬件和数据中心的建设,打造石龙特色“品质课堂”。不断健全学校、家庭、社区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全力争创全国规范化家长学校实验区。构建完善的“平安校园”保障体系,全面排查校园安全隐患,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防溺水教育。
五、紧抓一网统管试点这一契机,实施社会治理创新行动,推动安全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
全面提升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加强社会治安防控,深化社会治安巡防管控“四个一”体系建设,提高见警率和管事率。开展“全民反诈”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增强群众反诈防骗意识,力争实现“三降、两升、一个100%”的工作目标。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深入推进打盗追赃行动,持续打击黄赌违法犯罪,全力打好禁毒攻坚战,有效净化社会治安环境。加强重点人群的管理服务工作,严防恶性事件发生。着力完善人防布局,用好义警队伍力量,加快建设最小应急单元,健全群防群治机制。调整优化技防体系,加快推进重点区域监控视频建设,升级交通电子警察设备,筑牢“平安石龙”技术防线。严格抓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和用药安全。
重点打好重大安全风险排查整治攻坚战。牢固树立和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狠抓安全生产工作,推动“三管三必须”“三要管”落实到位,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专项行动,力争不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深入开展火灾防控工作,加快建设黄洲消防分站,开展老旧居民楼电气线路改造升级和户外逃生梯配建。严厉打击占用消防车通道行为,确保全镇“生命通道”100%畅通。在沙河桥、园洲桥路段设置“治超”非现场执法点,确保重点区域、重点路段、关键时段的路面管控落实到位。加快防洪减灾工程体系达标建设,谋划中山公园、崇文街排站等水利排涝设施的“双回路”升级改造,全面整治内涝积水隐患点。继续抓好粮食安全工作,保质保量完成储备粮轮换任务。
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扎实开展全市基层治理“一网统管”试点工作,推进“一个中心”的实体化运作,设计“一支队伍”综合网格巡查模式。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多元预防,用好“莞邑调解”平台,畅通和规范群众表达诉求通道。做好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抓好重大矛盾积案管控和化解。提升村(社区)履行基层社会治理职能的考核权重,鼓励村(社区)创新自治品牌,实现公共事务共商共办、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大力发展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事业。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积极宣传镇内“东莞好人”“道德模范”“最美人物”等先进事迹,引领社会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