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我们大力建队伍、转作风,政府履职能力持续增强。圆满完成镇村换届工作,100%实现三个“一肩挑”、交叉任职和组织意图,班子队伍结构明显优化。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有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积极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办理镇人大议案建议39件。全面整改市委巡察“回头看”反馈问题,持续纠治“四风”,免去2名中层干部职务,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好风气,政务环境更加风清气正、廉洁高效。此外,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进一步加强,圆满完成年度征兵任务。审计、地方志、档案、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妇女儿童等工作实现新进步。
奋斗令人难忘,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镇党委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镇人大加强监督的结果,是全镇干部群众团结拼搏、奋发有为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神湾镇人民政府,向全镇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所有关心、支持神湾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神湾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提升经济发展质效是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经济规模还不够大,土地、资金、能耗等要素资源配置还不够优,产业结构、平台能级、企业竞争力还不够强;二是提升城镇能级品质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城镇建设管理有待提升,融入全市“四纵五横”“三环十二快”高快速路网的步伐还需进一步加快;三是提升民生供给水平是当前面临的重大任务,教育、医疗、养老等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期盼还有差距,疫情防控、交通安全、企业生产等领域还有风险隐患;四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考验,干部队伍的能力水平、理念方法与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还有差距,日夜兼程、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还不够足。我们一定要正视困难与问题,敢于担当、善于作为,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坚持不懈加以解决。
2022年主要工作
2022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之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始终牢记初心使命,深刻领会、全面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1+1+9”工作部署,按照市委“一个大战略、两大攻坚战、一篇大文章、五大工程、一个坚强保证”工作要求,全面实施“1+2+4+7”发展战略,加快发展临港经济,推进全域旅游,全力建设珠江西岸活力创新、美丽宜居的现代化滨水新城。
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节能减排等指标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各项社会事业实现新发展。围绕上述目标,我们要尽最大努力,争取最好结果。重点抓好六方面工作:
(一)牢牢把握“两大攻坚战”的关键点,早突破、快推进,持续开拓高质量发展空间
一是打赢打好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攻坚战。谋划外沙科创园、神溪工业园两个千亩级现代化主题产业园,按照“规划—整备—招商”一体推进机制,打造优质企业集聚发展示范园区。探索总结“单一主体归宗+改造权公开交易”、村企联动开发、企业自主改造等多种改造模式,全力攻坚拆除整理低效工业园土地不少于800亩的目标。加快外沙科创园启动区的产权归宗、土地整备进展,启动高标准厂房建设。完成神溪工业园一期的单元规划编制、投资主体遴选等工作。制定接地气、利发展的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一揽子政策,最大限度激发企业和社会资本的投资热情,确保庆谊、溢航等“工改工”项目动工。优化土地管理,清理批而未供用地100亩,处置盘活闲置用地278.9亩,全面完成43宗历史拆迁安置地办证。
二是打赢打好水污染治理攻坚战。严格环境执法,加强巡查监督,强力清理整治一批“散乱污”企业,持续削减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扎实做好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加快三大流域“未达标”水体整治项目建设,“一河一策”制定河涌整治方案,全面消除劣Ⅴ类河涌。全面开展老旧管网、管道监测和修复,加快全镇污水管网建设,新铺设4公里管网,完成3个小区的污水管改造、竹排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启动海港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分区域整体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完成2000亩水产养殖池塘尾水治理。一体推进岐江河、西江磨刀门水道“一河两岸”功能布局,同步规划碧道、小公园等滨江景观,打造更多特色景观地标。
(二)牢牢把握投资驱动的主方向,强平台、攻项目,持续夯实产业支撑基础
一是做大做强本土企业。鼓励企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力争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0%以上,推动“神湾制造”向“神湾智造”转变。实施“专精特新”培育工程,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家以上、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以上。实施领军企业和龙头骨干企业“双培育”计划,“一企一策”扶持骨干企业发展壮大,新增上规上限企业12家以上、5亿级企业1家以上。出台更有吸引力的政策措施,探索柔性引才新路径,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二是加快重点项目落地。统筹招大引强和内部挖潜,精准招引附加值高、带动力强、影响力大的重大产业项目和龙头企业。谋划开通粤港澳游艇自由行,完善神湾港“五合一”综合监管基地等配套设施,发展壮大商业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竹排岛、磨刀岛近零碳排放区城镇省级试点建设,招引建设一批新能源项目,倒逼低效高耗企业整治提升。按照“一项目一专班一清单”推进10个总投资20亿元的产业项目,重点抓好工业炭基绿岛服务中心、鸣凤美居装饰、虞祁—中山直播供应链结算分拨中心等项目,力争三季度实现新建产业项目开工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