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围绕城市品质能级提升,全力建设城市副中心
以精品理念、工匠精神打磨城市品质,统筹构建生产、生活、生态“三个空间”,把常平建设成为富有魅力的东莞城市副中心。
持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科学编制并严格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着力提升土地收储效率,镇村联合收储土地1000亩以上,盘活存量土地1000亩以上。加速推进旧工业区升级改造,完成20—30个“工改工”项目。精心谋划“六大片区”规划建设,高质量打造常平火车站、东莞东站、岗梓车辆段等TOD开发项目,加快推进朗贝、袁山贝、卢屋城市更新改造项目。加强城市地标规划建设,优化提升常平大道、寒溪河“一河两岸”等标志性区域,打造集中展示城市形象的亮丽名片。
加快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交通设施建设,全力配合常龙城际、东莞地铁3号线和4号线项目推进,推动常平火车站升级改造,促进商贸流通设施建设升级。织密高快速路网,协调加快建设X232线环常东路段、莞番高速、环莞快速三期,加速推进大京九物流园配套道路、智创产业园规划支路等道路建设。积极推进电商、冷链、大件运输等专业化物流发展,进一步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
全面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提质升级,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加强停车场建设,提升市政基础、公共服务和安全防护设施水平。加强城市容貌综合治理,严厉打击“两违”,实施绿化提升、立面改造、城市亮化工程,打造更多“美丽街区”“精品街道”。深化城市精细化管理,推进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转变,实现城市运行管理“一网统管”,真正做到智能化、全覆盖、零死角。加大城市管理执法力度,加强背街小巷、铁路沿线、城市进出口道路环境整治,持续推进交通拥堵点治理,确保城市“干净、整洁、有序、安全”。
四、围绕乡村全面振兴,全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坚持全域项目化推动乡村振兴,努力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力争2025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加快推进集体经济升级。畅通村组资金投融资渠道,鼓励村组集体与市属镇属企业合作、参与产业项目。实施村级工业园区产业质量提升行动,坚决淘汰出清“僵尸企业”和落后产能,提升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促进集体资产物业保值增值。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打造荔枝、黄皮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都市农业,推动传统农业向价值链更高层次跃升。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高标准推进“五大美丽行动”,持续提升美丽宜居水平,创建6—8个人居环境示范村。高质量打造“四十百千”工程,盘活村内闲置零散土地,树立一批“四小园”建设标杆,整饰农村鱼塘,点缀边角小景,带动村容村貌美化提升。规范农房建设和风貌管控,加强“三线”整治,推进“厕所革命”,增加村级停车位3000个以上。
做实做细新阶段帮扶工作。巩固拓展市内帮扶成果,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三年安排超1000万元帮扶7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组)。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增强“造血”功能,进一步缩小镇村发展差距。深化对口支援,认真做好省内帮扶和东西部协作,重点抓好产业攻坚、民生领域帮扶,畅通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渠道,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早日实现共同富裕。
五、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力塑造美丽常平新形象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想,推动生态环境全面改善,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常平。
深入推进系统科学精准治水。以最大的决心打好水污染治理攻坚战,逐步提高河湖水体优良率。深化河涌“剿黑消劣”整治,全力推进污水处理设施扩容增效,力争完成源头雨污分流,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全力抓好三大流域水污染防治,推进三个考核断面稳定达标。构建治理责任、污水处理、长效管理三个闭环管理,推动水污染治理由“建”向“管”转变。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偷排等违法行为。
加强大气、固废、土壤污染治理。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实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推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推进PM2.5、PM10和臭氧协同防控,加强VOCs排放监管,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汽车,落实“6个100%”扬尘防控措施。创新固体废物管理工作机制,持续开展“净土行动”,深化“无废城市”建设,补齐固体废物处置能力缺口,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城乡一体化系统。持续开展生态修复与耕地整治工作,提升生态碳汇能力。
着力打造“城市绿肺”。新建和提升改造一批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大力推进新一轮绿化常平大行动。加快实施猪头山排渠和先建排渠景观提升工程、石马河流域综合整治工程,高质量完成约27公里碧道建设,恢复“水清、岸绿、河畅、景美”风貌。完成“一河两岸”改造工程,构建开放舒适、景观宜人的生态空间。
六、围绕基层治理创新,全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强化党建全面引领基层治理,凝聚社会参与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着力建设平安、和谐、友善常平。
优化基层和谐善治体系。实行“大数据+指挥中心+综合网格”管理,构建重点人群排查管理体系与预警机制。以“智网工程”为基础推动“多员合一”,建立“网格发令、部门执行”处置机制。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扎实做好信访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构建群防群治体系,深化“全民创安·一呼百应”机制,深化“四社联动”,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基层治理。以党群服务中心为主阵地,打造“半小时党群服务圈”。扎实推动文明创建走深走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群众文明素养,树立常平“友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