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文化产业基地交通网络建设。白鹿原文化产业基地是目前我镇重要的文化产业项目,项目地处杨木寨村,通往项目的主要公路为村道,路况复杂,大型车辆通过困难,也对周边群众出行造成一定影响。项目建成后,游客车辆进出难度较大,拟修建公路经白鹿原文化产业基地连接安哑路前卫段(南横线)蓝汤路(s108)和关中环线(s107)。设计该公路长12公里,按照二级公路标准建设,为双向两车道。该公路是连接二级路和关中环线的纽带,方便了游客从西安南郊直达景区,大大提升了通行效率和通行时间。也为周边群众出行提供便利。建议县政府将路纳入全县公路建设的总体规划,并尽快实施。
新增旅游公交线路。目前尚未有一条公交线路直通影视城,建议县交通部门将现有919路公交车(西安市金康路至蓝田县前卫镇杨庄)线路延伸至白鹿原文化产业基地外,将西安环山旅游公交2号线(西安市大雁塔至东汤峪)线路延伸经影视城专线至白鹿原文化产业基地外,实现西安市区与白鹿原文化产业基地无缝对接,增加白鹿原文化产业基地人流量。
(三)坚持市场带动,提升商贸物流业态
前卫镇集贸市场是白鹿塬地区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历史悠久,辐射带动作用强,特别是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古会,其影响深远,十里八乡赶会,人山人海,每日人流量十余万人。如今二级公路贯通后,贸易量剧增,为了适应市场发展要求,挖掘集贸市场发展潜力,以建设大商贸,搞活大流通为总体目标,完善商业网络体系,促进货畅其流,搞活农副产品流通领域,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为了适应现代经济物流的发展,要以拉大小城镇框架,开拓城镇发展空间为目的,建设花卉苗木交易市场建设项目,计划投资800万元,建设商铺、花卉苗木交易大厅,修建基础辅助设施等2018年底投入使用。通过修建,集贸市场将规范、有序经营,农副产品交易量将迅速扩大,有力带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
(四)完善城镇设施,建设区域中心
坚持走城镇化道路,以产业带城镇,以城镇促产业,完善设施,提升功能,改造老镇区,修建环镇线,到2020年力争镇区规模达到5平方公里,集镇人口规模达到15000人。
主街道改造项目,计划投资700万元,完成主街道扩宽,绿化美化亮化,设置垃圾箱,改造或新建公用厕所,完善给排水等基础设施,计划工期两年;
环镇昌平路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600万元,将前卫村西安哑路至西巩村巩炮路2.3公里的路面硬化、安装路灯、给排水、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议将此项目列入县道路建设计划。
以上两个项目建成后,镇区交通、卫生、绿化、亮化会大幅提升,集贸市场将规范、有序经营,农副产品交易量将迅速扩大,有力带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
(五)推动创新创业,活跃镇域经济
推进“能人本地创业,客商入乡创业”的双创业形式,着力引进发展一批产业项目。承接西安产业大转移,建立新型工业园。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和服务机制,完成商贸新区招商工作,每年发展“两户”企业30个,促使家庭作坊式传统木质家具、沙发、藤编、铁器加工、秸秆综合利用、电气焊、食品加工等个体私营企业蓬勃发展,为镇域经济注入活力。扩大“农民创家业,能人创事业”工程,加大创业指导和实用技术培训,建设创业示范园,促进农民积极创业,稳定增收。
(六)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坚持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整体上水平。加快中等村新农村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重点抓好产业发展规划,形成特色明显、规模适当的产业发展格局。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升级镇区宽带网络,并向村级延伸,促进农业信息网、党建信息网络完善。实施农村绿化工程,全面绿化通村水泥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平方公里,新修或改造基本农田1500亩。积极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创办秸秆集中处理企业,大力保护自然环境。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加大土地流转服务力度,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充分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提高农业用地效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一系列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促进乡风文明。
(七)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完善教育网络,加强学前教育管理,改扩建民办幼(托)儿园3所。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建设劳动技能培训中心,注重培养新型农民,实现劳动力转移50000人次,开展实用技术培训15473人次,实现新农保全覆盖,保证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建立就业管理和服务保障制度,促进各类企业单位工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进一步维护和保障劳动者权益。加大食品药品监测密度,伸展监测网络,加强健康教育和重大传染病、流行病的防治,完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体制建设。认真落实国家医疗卫生保障制度,农民参合100%全覆盖,提高人民群众医疗保障水平。建设前卫镇全民健身中心,改建前卫镇影剧院,继续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提高镇综合文化站管理水平,提高全镇文化体育服务能力。加快村级服务体系建设,新建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公共服务用房和农村产业服务活动用房为一体的公共服务中心8个。积极筹集资金和争取项目支持,建设以农技站和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为依托的农民科技培训学校,促进科技推广,提高核桃、西瓜、葡萄、肉鸡、生猪等产业的科技含量,增加农民收入。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宗旨,积极开展各类救济救灾工作,落实最低生活保障、五保制度,最大限度地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积极争取农村危房改造和安居工程项目,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巩固市级计划生育服务精品站创建成果,进一步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和规范化管理,提升计生优质服务水平,综合运用利益导向机制,消除流动人口管理盲点,确保低生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