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持把“民之所盼”当做“政之所向”,全力打造现代城市客厅
牢牢把握通苏嘉甬高铁建设这一时代契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标准管理,聚力构建功能完备、宜居宜业的品质城镇,全面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
1.强化规划落地,明确发展方向。围绕慈溪城市发展“东延北拓”主基调,锚定打造“城市新客厅”主目标,抢抓通苏嘉甬高铁场站落地这一历史机遇,积极参与高铁新城、沪浙经济合作示范区重大板块的规划编制,推动规划方案尽早出台。积极争取中心城区城市功能和发展轴线资源,视情启动环创板块西扩和浒崇公路、青少年宫路区域规划调研。全力推进农创园附属配套、飞地抱团用房、小微工业园等急盼难项目规划落地。
2.强化供地保障,助力项目落地。有序推进通苏嘉甬高铁、宁慈城际铁路和环创金融港新城大道西侧板块等重大项目的征迁工作,确保通苏嘉甬高铁慈溪站、宁慈城际铁路(坎墩段)等重大项目尽早开工。以保障永安路东延安置区和坎中宜居区块为重点,确保安置用地尽快报批,安置用房尽早开工建设。有序做好环创金融港一期C、D区块出让和环创金融港二期四灶浦东侧4#、7#地块征用报批工作。
3.强化项目推进,提升城镇环境。持续推进停车场建设,新建三四灶村文化礼堂附属停车位50只,坎东初中停车位40只,并完成附属工程。做好污水治理工作,实施河道原位提升工程,通过支流水生态修复、主河道生物蜡块、微生物投放等措施,进一步提升河道水质,争取达到功能区三类水的水质目标。在周家路江、西四灶江、二灶江等二、三类河道重点区域周边安装智能排口20套,定期将污水外抽,杜绝污水直排。谋划好兴镇街综合改造和坎墩老街整治改造,做深做细市民公园项目前期对接,努力提升坎墩老百姓人居环境。争取担山北路(六灶市场—永安路)纳入市交通局大中修计划,确保街道内部交通环境不断优化提质。
(二)坚持由“要素驱动”走向“动能转换”,着力提升产业竞争优势
顺应市场经济变革,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打好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进一步扩大开放空间、优化产业体系、提升创新动能,夯实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1.进一步加大产业治理力度,助推旧动能转型升级。牢牢把握“创业新热土”定位,加快推动工贸企业产业升级。大力开展“散乱污”行业整治工作和老旧工业园区梳理式改造,进一步提升企业亩均效益。紧抓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促进企业“互联网+”“标准化+”“机器人+”为重点的技术改造,计划新申报高新技术企业2家,培育各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0家、各级企业工程中心2家,力争科技独角兽企业1家。
2.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实现新动能持续输出。发挥街道“坎墩智巢”企业孵化器作用,加大高端人才、项目引进力度,力争引进宁波甬江人才项目和慈溪上林英才项目各1个。加强已引进企业培育管理,对未达标企业进行及时清退,形成“能进能出”的企业孵化制度,使“坎墩智巢”企业孵化器的资源最大化利用,效益最大化彰显。同时,积极向上争取资源,强化要素保障,厚植营商沃土,助力孵化器内企业发展壮大。
3.进一步加大企业帮扶力度,确保优服务落实见效。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体要求,深化“后疫情”时代助企纾困政策,持续开展“专员助企”服务行动,进一步指导、挖潜、扶持成长型企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街道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强劲后力。大力推动优质企业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全年争取1-2家企业列入市上市企业后备库,3家企业在宁波股交所挂牌。
(三)坚持将“产业引领”变为“未来示范”,聚力筑造郊野网红地标
持续巩固现有农业产业优势,紧随现代农业科技和新文旅发展趋势,把文化元素植入于农业农村发展,积极探索“项目带村、产业到户、互补发展、全面共享”的特色农旅模式,全力打造具有坎墩辨识度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共同富裕标志性成果。
1.加快农创园提质拓能。以打造产业特色型、农旅融合型、资源集聚型郊野公园为目标,加快未来农创园规划建设和提升工作,加速“孵化—科创—研学”项目落地出效。实施宁波市未来农创园建设,加强园区整体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加快乡村会客厅项目启动,实现农创园由单一种植型农业园区向承接城市文旅休闲功能的郊野公园转变。新城大道北延段竣工通车后,未来郊野公园将承接慈溪主城区与前湾新区融合功能,成为生活核心区与产业核心区的中央公园。
2.加快农文旅融合发展。以坎塘农旅公司为依托,不断拓展延伸青创未来共富共美精品线建设的带动面,抓好和提升园区整体环境形象,加大宣传,提升农文旅融合氛围。深挖坎墩人文和红色资源优势,讲好更多坎墩老底子、新故事,形成一批具有坎墩特色的文旅产品。适时启动四塘南西村农房整体流转,打造郊野公园特色街区,以团建轰趴馆、青年星空露营基地、新式创意餐厅为特色,引进一批新青年娱乐阵地,培育一批网红餐厅,将特色街区打造为青年娱乐集聚地,充分发挥其引流作用,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拓展更多渠道,为农民创收提供更多方向。
3.加快新技术助农力度。促进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建设,在传统农业产业基础上增加农业科技项目,发挥现代新型农业的科技化、集约化水平,实现科技惠农、科技助农。进一步发挥平台优势,围绕产品分类、经营理念、研学实践等不同主题,采取结对、合作等模式,加大在生产种植、规模加工、多元销售等环节的引导培训,进一步提升新农人等群体的农业综合竞争力,为孵化新农人群体提供可复制经验。
(四)坚持从“碎片治理”转向“精细治理”,积极构建多元共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