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民生服务提标行动计划。优先发展教育,大力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全面落实城乡低保、帮残济困等各项民生政策,完成2个村(居)卫生室新建改造。严格落实国家计生政策,提高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水平。推进精准脱贫攻坚战,进一步强化“政府牵头、部门联动、市场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按照“一户一策、一村一业”要求,进一步细化扶贫方案、扶贫措施、扶贫项目,落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基础上探索“造血式”扶贫新模式,支持鼓励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参与产业、就业扶贫,建设“扶贫工厂”,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带动扶贫的纵深发展。坚持以党建带动脱贫攻坚,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挖掘贫困户中的典型。全面推进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加强监督执纪问责,不断提高精准脱贫工作水平和工作实效。到2022年,实现全乡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持续深化群众和企业办事“最多跑一次”“零上门”改革,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办好事。以农村宅基地流转为切入点,深入推进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耕地复垦,用活改革政策,在村镇开发建设、招商引资等方面发力见效,让农民得实惠。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1、成立团洲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的工作领导体制,成立团洲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由乡党委书记丁乙任组长,党委副书记、乡长卢进文任第一副组长,政协联工办主任杜峰泉常务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各村(社区)和相关站办所为成员单位,下设办公室(设林业和建设规划环保站),由林业和建设规划环保站副站长刘建华兼任办公室主任。按照“谁分管,谁负责”的原则,层层压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责任。
2、成立团洲乡乡村振兴推进会。乡党委牵头,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回乡创业人士、乡土技术人才、专家学者、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社会各阶层人士参与,围绕四保三升”工作目标,集思广益、因地制宜、创新举措。
3、各村(社区)成立乡村振兴议事会。以村(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吸收村民代表、农民合作组织负责人、退休老干部老教师、乡村贤达人士等,坚持民事民议、民事民管、民事民办原则,共商村级发展,参与乡村治理,引进乡村振兴所需的资金、技术、项目、人才等要素,形成共促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二)完善服务保障
1、用活要素平台。充分利用市农村资源流转交易平台,从中获得供需对接、流转指导、抵押融资、政策咨询等服务。充分利用市智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从中获得农业电商、农产品质量追溯、农技推广应用、农药监管溯源、市场价格信息、农业气象等服务。
2、优化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发展环境,落实“十要十不准”规定,加大企业矛盾纠纷调解,严厉打击非法阻工、闹工等违法犯罪行为,营造安商亲商氛围。着力破解企业资金、用地、用工等要素制约,在村规民约中明确的企业租用土地价格要宣传到位,做到家喻户晓,吸引更多优质企业、资本、人才、信息流入团洲,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良好环境。
3、推动志愿服务。搭建乡村公益需求与志愿者组织供给的对接平台,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打造一批乡村文化型、公益慈善型、社会治理型的志愿者服务品牌。培育农村文化文艺志愿队伍,开展群众文艺巡演、乡土文化挖掘等活动,以文化引领乡村移风易俗。鼓励各类社会公益组织深入乡村,开展助学、助残、助孤、助贫活动。发挥新乡贤、乡村党员、退休干部、农村能人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志愿服务在乡村自治中的影响力。
(三)建立工作机制
1、工作清单制。四保三升”工作目标按照“党政领导挂帅、牵头站所主抓、相关单位配合”的工作推进机制,牵头制定实施方案,列出工作清单,全面实行清单制管理,明确时间进度、责任分解到人。要定期对照工作清单,开展工作督查,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2、项目申报制。充分发挥各村(社区)主推作用,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参与,鼓励各村(社区)立足自身实际,积极开办示范点,加强工作经验总结和典型推介,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点”和“乡村治理创新项目”。针对新上的项目,由各村(社区)进行申报,乡审核的方式来确定项目的实施。乡政府将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来扶持一些优质项目。结合全乡年度工作点评,每年组织对各村(社区)“乡村振兴示范点”和“乡村治理创新项目”进行现场观摩,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3、督查考核制。各村(社区)总支部书记每年要向乡党委报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纳入绩效考核制度,把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为各村(社区)党组织主要负责人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将考核结果作为考核评价村级班子、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督查机制,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列入乡党委、政府重点督查清单,强化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情况督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