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棚镇号称临泉“东大门”,春秋战国时期,楚平王曾在此建禹阴城(又名汝阴城),东汉文学家、大书法家蔡伯喈及其女蔡文姬诞生在这里。1952年设区,1958年建人民公社,1992年组建为谭棚镇。境内有古汉墓遗址、张家祠堂、百年阔叶榆树等三大古迹。悠久的历史渊源,丰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谭棚人民淳朴友善的礼仪风尚和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今日的谭棚正以其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和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四海宾朋,八方来客。
----区位独特 交通便捷
谭棚镇东距阜阳市30千米,西距临泉25千米,由G345国道相连,郑阜高铁贯穿其中,南距阜新高速10千米,北倚泉河黄金水道,与界首市相望,经泉河水运网可直接进入淮河、长江。辖10个行政村,1个社区。总面积64.2平方千米,耕地44.3平方千米,人口约6.9万人,是传统的农业大镇。
谭棚镇居阜阳与临泉之中,黄淮海平原腹地,自古以来就是各类商品货物、中西部资源和东部工业品东进西出的桥头堡,南来北往的结合部。近年来,谭棚集镇改造新建7条街道,构成三横四纵的新框架,建有粮油、百货、建材、生畜交易、蔬菜等八个专业市场,拥有谭棚农民公园、谭棚镇文化广场,郭大村垂钓休闲中心、自来水厂6个、35千伏変电所一座、有邮电所、电信所、联通分公司、移动分公司、文体宣传活动中心等公益设施,“村村通”等民生工程全面实施,所有镇村公路得到硬化,敬老院、社区(村)卫生室、社会保障等一应俱全。
----资源丰富 物产充裕
谭棚镇沃土平畴,气候宜人。农副产品资源十分丰富,是国家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年粮食总产7.3万吨以上。全镇建立了伏质专用小麦、优质玉米、优质瓜果蔬菜、优质中药材、优质莲藕、优质黄桃、生姜、黄牛等八大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全镇名优产品种类繁多。品质优良,清华地产中药材有限公司的“姜尚”系列保健饮品:;“大新”系列优周瓜果蔬菜;“富林”优质莲;郭大村黄牛养殖:吴运林生猪养殖;临谭笔庄、文德堂毛笔享誉全国,基本实现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
谭棚镇劳动力资源事富、绝大多数人员受过初等以上教育,具有一定的文化素然和生产校能、每年向全国各地输出劳动力在3万人以上。
----文级故里 毛笔之乡
明末清初、兴起的谭笔已发展为百种系列、形成临谭笔庄、文德堂、明道堂“三方鼎力”局面、书法家张凯帆为谭笔题字“得心应手,挥洒自如,诚文姬之瑰宝、书画家之利器也”、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启功教授题字,“临谭笔庄”、范曾等大师也曾泼墨于此。“九龙戏墨”、“八柱擎天”、江淮第一枝”、“仿唐鸡距笔”等精品毛笔饮誉海内外,分别在国内同类产展销评比中荣获金奖、运销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地区,并被国务院指定为馈赠外宾礼品、1992年文德堂制笔大师曹如章为感谢邓小平同志倡导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庆祝十四大召开、特制“欣欣向荣”九龙笔一支,由安徽代表团转交、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受托发来感谢信,并受到邓朴方同志的亲切接见、1997年文德堂就毛笔被选定为迎接香港回归的礼物,特制的“金龙腾飞” 九龙巨笔受到董建华的称赞,并被香港博物馆收藏,1998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访华时购买的一纪念品就是谭笔。
---八方看好 共创辉煌
谭棚镇的区位优势、可谓得天时而占地利,享政通而悦人和,党委政府提出了“放开四门、接八面来风;我们发展,让外商发财;外向带动,低门槛启动”等一系列开放的措施,优化投资环境、对外商投资项目从引进、洽谈论证、审批到管理实行“一站式”跟务,结合国家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的大势、党委政府及时规划建立了返乡农民工创业国、现有近50名返乡农民工在家开办中小型企业40家、年创产值9000多万元、初步形成了农产品深加工和服装针织等产业群、园区采取“政府组织下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成立股份制的园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政府补助部分资金,投资建设标准化厂房道路等基础配套设施,这一系列举措引起了内外投资者的普遍关注。
昔日禹阴城曾领一代风骚,今日的谭棚正诱天下贤达。六万勤劳、善良、淳朴、好客的谭棚人,将永远敞开真挚的胸怀,诚邀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兴业,着力打造谭棚---这一临泉的“东方明珠”,共谋发展,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