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面积163平方公里,辖杨山、荷塘、李山、岗代、三里、七里、界牌、乌罗、候王、蒋庄、李武11个村民委员会和红心、梅市2个农村社区。2020年末,总人口约4.1万人。
近年来,红心镇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战成效、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发展现代农业、打造特色产业、促进村企联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核心任务,大力发扬“撸起袖子加油干,扑下身子抓落实”的工作作风,攻坚克难,创新思路,持续务实重干,注重农业改革,加快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统筹推进乡村振兴。
2016年以来,我们先后获得省级森林城镇、省级无访乡镇;全市平安创建模范乡镇、计划生育服务先进乡镇、征兵工作先进单位、“三线三边”创建先进乡镇;脱贫攻坚连续四年取得全县好的等次,获得全县安全生产优秀单位、全县民生工程一等奖、全县双拥模范单位等多项荣誉;连续六年获得凤阳县乡镇绩效考评优秀等次,连续六年获得凤阳县农田水利一等奖,连续六年获得凤阳县综治平安创建一等奖。
一、兴建民生工程,稳步推进乡村振兴
民生问题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民生连着民心。一直以来,红心镇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坚持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持续加大对住房、民政、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社会事业投入。近几年来,借助脱贫攻坚,大力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新修交通扶贫道路6条4公里;扎实推进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工程,总投资1730万元,硬化渠道28.65公里,泵站8座,渠系配套建筑物455处;“抗大旱、促大干、保大局”水利兴修工程,共投资240万元,已全面建成,共完成水源工程48处,极大的方便和改善了全镇的农业生产条件。2020年全镇13个行政村实现自来水管网全覆盖,并已完成全镇污水处理一体化的规划。二是改善群众居住条件,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共351户530.3万元,其中新(改)建181户399.1万元、修缮170户131.2万元,政策外危改红心镇财政出资90.01万元修缮、改建153户房屋,实现危房“清零”;美丽乡村及“三大革命”改厕共新(改)建卫生厕所1757座。三是教育医疗系统健全,辖区内有中小学3所;乡镇卫生院1所,分院1所,村级卫生室11所,社会医疗保险全覆盖。2022年明巢高速(在建)、合新高铁(在建)进过红心镇辖区,为居民带来更便捷的交通。
二、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发展现代农业
全面落实土地“三权分置”和“三变”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大力培育和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截止目前,全镇累计流转土地 4.3万亩,发展家庭农场36个,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58个,扶助大型农业企业3个,各村农业经营主体活力激发,形成大户带动、示范引领发展现代农业格局。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工程,大力发展农业机械现代化,现代农业设施建设蓬勃发展,全镇现有大型育秧工厂5个,家庭小型育秧场200多个、烘干房16个,机插秧面积达60%之上,面积达4.8万亩,亩均增收200元以上。推广种植油茶、板栗特色经济作物,每年新增3000亩以上,陈庄油茶合作社发展成千亩油茶基地规模,现已打造成万亩油茶基地。随着改革成果的显现,全镇产业蓬勃兴起,形成万亩稻虾基地、万亩园林绿化苗木基地、万亩油茶板栗基地、五万亩优质稻基地,十万头现代化生猪养殖基地等特色产业基地;一村一品方兴未艾,如千亩芡实、千亩草坪、千亩金丝黄菊等特色项目。
三、创优星级支部,大力夯实基层组织
一是通过整合资源、盘活资产、村企联建项目带动、合理经营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等措施,红心镇13个村全面完成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的目标任务。其中,乌罗村、杨山村创收50万元以上。二是严格对照星级支部创建标准要求,强化硬件设施、细化软件材料,成功创建村级党支部五星级1个、四星级2个、三星级2个。三是严格党员发展,2020年共发展党员18名,全面消除李山等三个村多年未发展党员问题,实现党员发展全覆盖,充实了基层党组织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