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打造更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以我市申报创建省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全面推进品质教育建设为契机,持续推进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全力保障公办学位供给,继续通过公办学校“扩建扩班”和“三旧”改造项目增加一批公办中小学学位,谋划新建一所公办高中和公办幼儿园,确保“十四五”期间实现全镇义务教育公办学位和普通高中学位总量、增量均比“十三五”翻一番。持续提升公办教育品质,结合全市工作部署,积极推行教学新模式,推动公办小学增设“430课后课堂”等;深入实施莞邑良师工程、“科研兴校”行动,完善专职心理教师设置,改善学校硬件配套设施,全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内涵优质发展。推进民办教育项目建设,深化职业教育融合发展,加快民办优质项目建设,不断促进提升民办教育质量,争取成为全市民办教育高质量发展试点。
三是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清溪。提升应急统筹水平,加快建成镇委应急指挥中心,进一步健全完善智网工程建设工作机制,统筹应急、消防、城管、公安等队伍力量和信息系统技术力量,建立集应急值守、预测预警、指挥调度、实时监控、统计分析等功能于一体的应急指挥网。提升治安防范水平,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和全省“维稳工作示范点”创建工作为抓手,以命案防范打击、涉盗抢、涉毒、涉电信网络诈骗以及涉金融领域等违法犯罪为重点,加快推进“清溪科技护城墙”项目,进一步优化调整社区民警专职化模式,持续加强综治信访维稳各级各方联动机制。强化群防群治和单位内保工作,组建清溪“东莞义警”队伍,进一步提升社会治安防范能力。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深入开展“1+2+8”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加强防汛防风、减灾救灾、森林防火、地质灾害防治等关键工作,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结合全市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部署,健全食品安全源头保障机制,强化生产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开展农贸市场品质提升三年行动,铺开食品安全示范街和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建设,夯实粮食和重要物资安全保障。
四是打造更有品味的文化小镇。办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活动,创作一批反映时代精神和清溪发展成就的文艺精品,举办一系列高品质文化活动。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突出莞香、麒麟、客家饮食、生态资源、先进制造等元素,打响客家山歌、麒麟舞“一歌一舞”传统文化品牌,增强文化生产和市场开拓能力,构建现代文化创意产业体系;谋划推进清溪青少年活动中心、新图书馆、张松鹤故居、美术展馆、清溪体育馆等一批文化体育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加强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深化完善清溪好人、清溪好家庭以及文明村居、文明实践中心等体制体系建设,持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巩固提升全国文明镇“五连冠”成果;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客家风情民俗等优势,着力开发麒麟文化嘉年华、农耕游等创新型深度体验旅游节庆品牌,推出一批红色游、乡村游、亲子游等精品路线,推动生态文明全域化、长效化。
七、推动行政建设纵深发展,筑牢新发展格局保障
坚持党统领一切工作,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强化纪律作风建设和政府服务管理,以全新的发展理念、更优的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一是坚决以党的建设引领政府工作。牢固树立政府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的宗旨,始终把“两个维护”十项制度和政治要件闭环落实机制贯彻到政府工作全过程,全面规范政府各级党组织的政治生活,坚决防止把政治与业务工作割裂开来。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全面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等精神要求,驰而不息加强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四风”,探索开展绩效审计、研究型审计,严肃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坚持从严管理监督与有效激励并重,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想方设法提高干部“七种能力”[2],勇于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破解难题,不断提升政府抓落实的效率和效果。坚决落实镇委“1+7”意识形态工作部署,及时研判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全方位筑牢发展大业和民生福祉的“护城河”和“防火墙”。
二是坚决把依法行政贯穿政府工作。坚持依法决策和民主决策,完善重大事项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制度,全面实行政府法律顾问参与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健全行政权力监督制约,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深化政府信息公开,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自觉主动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切实提高建议提案办理质量和实效。推进法治政府各项工作,严格规范行政服务和公正文明执法,做好“七五”普法终期总结验收,推动全民守法普法成为社会治理的法治基础。构建现代财税体制,强化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融合,强化绩效信息公开,完善预算绩效管理考核和督导机制,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行业均衡的现代财政制度。
三是坚决用新发展理念推动政府工作。加强创新型政府建设,以顶层设计超前引领高效统筹、城市空间布局、综合环境优化等工作,以清晰的中长期政策方向全面稳定企业预期、增强市场投资信心,加快构建产业经济、城市品质、民生保障、安全管理四大领域的闭环管理机制。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建立健全正向激励机制,推动各级干部靠前服务、深入一线,确保各项扶持政策得到有效推广和落实,坚决当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店小二”;将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入在基础建设、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等领域上,推动政府过“紧日子”成为常态。加强“数字化”政府建设,结合“放管服”改革等统一部署,深化“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改革”,配合全市探索 “一业一证”改革,推进政务服务市镇村三级联动办理,开展政务服务“四免”优化,加快实现政务服务“深莞通办”,不断提升为民为企现代化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