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狠抓现代服务升级工程。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法律服务等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市场化供给,推动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发展信息化服务业,着力引进培育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重点发展嵌入式软件、新型工业软件、平台化软件等应用类软件,推进电竞、直播、短视频等数字创意产业,拓展新基建应用场景,推动创新发展及产业集聚,推进生活数字化、公共服务数字化。巩固外贸服务新优势,积极参与我市创建国家级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以及开展加工贸易离岸金融结算业务和国际电子商务结算业务等工作,充分发挥中国智能骨干网东莞清溪项目等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完善提升清溪保税物流中心等平台信息化、智能化服务功能,打造我市东南部重要的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
三、推动实体经济内外并进,激发新发展格局活力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立足我镇外向型经济仍占主要的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在提升清溪制造对国内需求适配性的同时,持续巩固提升全镇外源经济的竞争力。
一是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利用好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的优势,借助全市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进一步提升清溪企业出口产品品牌竞争力和科技含金量,增加优质产品进出口,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确保同步完成市定的内资外资年度工作任务。落实好全市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三年行动计划,不断完善我镇在政策、平台、金融和机制等方面的配套支撑,支持外资企业在巩固出口规模的同时多渠道拓展内销市场,推动进一步实现“内外双向”升级发展。打造好“清溪制造”品牌效应,加强内销产品知识产权保护,鼓励本地企业生产“同线同标同质”产品,积极参加线上线下行业专业展会,支持本地工业用品代理商建设“网上工业超市”平台,推动本地企业与线上平台、各类展会商超深度对接。
二是全面促进社会大消费。发展消费新模式,以质量品牌为重点,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加强与深圳、广州等大湾区城市的商贸交流,促进消费向生态环保、健康安全、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领域发展。拓展消费新途径,加强对清溪名优产品和服务的宣传推广和集中采购,打造一批特色街区和生态游憩、体育健康、社区邻里消费场景;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首店的同时,鼓励清溪企业开设旗舰店等;持续开展“乐购清溪”“莞货全国行”等活动;鼓励具备条件的工业园区、制造企业开发购、学、娱并举的特色工业旅游产品,通过直播带货、社交营销开启“云逛街”;适度延长商业综合体夜间营业时间,充分利用红线内合适场所,做旺“夜间经济”“周末经济”。打造绿色消费升级版,结合乡村全面振兴战略,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大力推进“鹿鸣溪谷”等文旅项目加快建设,推动旅游与文化娱乐、体育赛事、休闲度假、研学教育、民宿体验、生态康养等融合发展,打造湾区生态文旅名镇。
三是着力推动各方大投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充分利用我市对纳入“十四五”规划的重大项目优先保障资金和用地指标等政策,积极谋划新型基础设施、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品质提升、环境污染防治、城市更新、TOD综合开发等领域重大项目储备,加快启动、积极推进全镇“十四五”期间至少60宗重大项目和基建工程,做到成熟一批实施一批。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借助全市每季度集中开工一批重大项目的滚动建设热潮,完善我镇专人跟踪、专项服务等促落地、促投产等常态化机制,推动全镇20多宗市镇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和投入运营,年内至少完成投资18.9亿元。推进改造项目建设,用好省市相关试点红利,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强化对城市更新的规划管控、政策引导和要素保障,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引导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快推进大利社区招商创智新城新型产业更新单元、聚富路商住更新单元、重河社区清林翠居、金桥工业区连片“工改工”等旧村旧工业园区改造。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实施一流电网千日攻坚行动,推广智慧燃气试点应用,支持有利于镇村协调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推进镇属企业改革,充分整合盘活镇属企业资金资源,适当参与产业项目、改造项目等方面投资建设。
四、推动城市品质内外兼修,完善新发展格局配套
坚持科学统筹新旧区域、硬件软件、宜业宜居三种关系,综合运用指标配置、用途管制、文明创建、公共设施配套等手段,不断从城市环境、功能、品质上完善发展配套。
一是做好“空间拓展”文章。树立“精明增长”理念,以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为契机,聚焦产业、创新、生态,加强对城市廊道空间等方面的规划研究,根据全市推广征收集体土地经营性用地和产业用途“基础补偿+增值共享”模式等统一部署,年内土地收储整备不少于359亩(其中工业用地占比不低于50%),确保如期完成土地收储整备、拆除平整等年度工作任务。深化资源盘活利用,切实做好全市镇村工业园改造“百千工程”,加快推进存量改造和滚动规划,力争到2021年实现镇村工业园改造550亩,完成“工改工”市定年度任务;加强与社会优质资源、厂房土地业主合作,实行税收留成专项补助,激励更多农村集体参与改造,加快推进永成厂项目、鹌鹑薮村、石田路东侧等城市更新项目,加快推进清溪水两岸地块统筹开发。强化空间综合治理,保持对闲置土地治理以及乱占耕地建房等“两违”整治的高压态势,根据全市试点工作推进违规出让、转让、出租土地清理,支持村(社区)通过司法途径回收私下流转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