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以上目标,我们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全力以赴打造清溪发展新格局。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推动科技创新提质增效,壮大新发展格局后劲
坚持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面向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生产性重大需求以及人民生命健康,始终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是储备战略性科技力量。注重创新链整体效能提升,依托青湖湾科创中心、力合双清创新基地、米德兰“工改M0”项目等创新引擎,更新完善“科技强镇”行动纲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大力推进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融合。注重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把握应用我市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等配套政策导向,进一步优化全镇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探索与深圳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力争全镇市级以上研发机构和实验室等达到45家以上。注重科技型新兴项目引进,瞄准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引进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科技项目,培育一批新兴产业、新能源行业,进一步将光电通讯、现代物流、婴幼童制造等清溪特色产业与区域创新体系结合,形成高端制造、高端研发、高端服务的核心产业集群。
二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挥大企业创新引领作用,积极参与全市组建创新联合体和知识产权联盟,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科技项目。鼓励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采取“逐个突破”等方式,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大力推动企业加大R&D研发投入、设立研发机构,开发以我为主、以国内市场为先的产品终端和销售终端,推动清溪制造从以零部件、半成品为主向以产品终端为主转型,迈向品牌链、价值链高端环节,力争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制造业占比分别达到44%和37%以上。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共同建设“基础研究+技术攻关+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的全过程创新育成体系。
三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强化人才引进,结合我市赋予部分重点大科学装置和高校研究机构以市级人才评价权限,进一步健全我镇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引进一批国内外优秀的科研创新人才。深化政策落实,结合我市拟制定的特定“双聘制”高端人才与全职引进人才享受同等政策待遇以及相关优化调整措施,建立健全我镇前置奖励和后置奖励相结合的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加快兑现涉企财政奖励和涉人个税补贴,支持企业积极引进创新团队、高层次人才整团队,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优化专项服务,结合我市综合领域人才项目扶持等政策,进一步整合建设人力资源服务、科技项目服务、金融服务和综合服务平台,为有玉兰卡、莞香卡的企业家以及相关高层次人才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完善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健全人才政策性住房建设规划、设计、物业服务共商机制,加大“三限房”、人才安居房市场供应,建设筹集安居房累计达到598套以上。
二、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强化新发展格局支撑
坚持把经济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充分利用全市统筹要素资源“1+N”政策体系,全面落实镇“1+30”扶持非公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以及《清溪镇推动高质量发展税收奖励办法》,在巩固提升外贸经济的同时,积极引进培育多元发展、多极支撑产业体系,推进全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一是狠抓“补链拓链”引进工程。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设计好符合清溪实际的产业链供应链战略计划,利用全市百亿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等方面支持,积极承接深圳等先进地区外溢产业,致力新引进培育一批“两高五自”[1]企业,加快壮大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产业,并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各产业深度融合。聚焦总部经济项目,充分发挥深投控·清溪科技生态城、力合双清科创基地等平台在产业招商、区域合作上的引领作用,积极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集团总部、区域总部,以及具有独立结算性质的功能性总部。紧盯龙头引领和集群带动,全力招引1-2个投资大、引领性强的行业龙头和“隐形冠军”高端产业项目,至少新引进300万元以上内资项目400宗;依托清溪保税中心整合周边产业,以整合旧建成区、改造旧产业园为抓手,探索打造集电商企业、电商平台、现代物流以及金融服务等多位一体的新兴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升级和成长型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兼并重组,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支持培育新技术、新产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利用全市推动南部各镇街高质量发展政策红利,积极与深圳探索共建新兴产业合作园区,打造参与大湾区建设和对外开放的主战场。
二是狠抓“强心优链”培育工程。实施外资内资重点支柱产业质量再提升行动,充分发挥清溪作为全国光电通讯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等品牌效应,加大对龙头企业、支柱产业的资源倾斜,支持企业加大对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发展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重点瞄准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装备等先进领域,做强做优智能移动终端产业,做大做精先进装备制造业,积极打造临深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做专做特食品饮料、服装鞋帽、家具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提升自主研发和创意设计能力,推动集群化、品牌化、高端化。此外,以我市创建省外资外贸发展赋能升级试验区为契机,实施出口升级战略,全力保持传统出口市场优势,推动本地外贸企业深度开拓“一带一路”、东盟等新兴市场。实施外资内资优质企业再培育行动,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和“小巨人”企业梯度培育体系,鼓励“倍增计划”企业加强与上下游的合作,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36家,“小巨人”企业达到3家;深化完善经济运行监测服务,继续做好“小升规”等工作;支持规上企业实施装备智能化改造,探索打造“5G+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积极发展资本市场,力争新增上市企业1家、后备企业2家;以全市争创省级金融创新示范区为契机,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支持。实施外资内资潜力企业再促进行动,进一步稳定镇内厂房租赁市场的同时,利用我市产业用地容差审批、指标支持、对企精准“滴灌”预留资金补助等政策,鼓励一批优质企业加强技术升级和设备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