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潭镇位于广州市增城区北部,北回归线穿镇而过,辖36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共约8.7万人,总面积289.5平方公里。早在北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即于南昆山麓建圩,彼时山涧杨梅树繁多,古称杨梅都。几经演变,自明朝定名派潭,沿用至今。古往今来,派潭一直是广州北部的农业与商贸中心,是融会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的重镇。近年来,随着广河、增从高速的建成通车,派潭融入了珠三角城市群1小时生活圈。
自然条件
派潭镇是广州东北部生态屏障,被誉为珠三角地区的“绿肺”。三面环山,东北部为南昆山脉,牛牯嶂山海拔1088米,北部七星墩山中有我国大陆落差最大的瀑布——白水仙瀑。地势北高南低,以山地为主,气候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1.6°C,降雨量2200毫米。辖区内有派潭河和大封门等河流水库资源,溪河交错,自然环境优美,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四季宜人。主要农作物有水稻、荔枝、龙眼、大红柿、凉粉草、粉葛等,其中凉粉草、大(密石)红柿、粉葛是增城有名的派潭土特产。派潭山多,水资源丰富,建有大封门一、二级发电站。全镇目前森林总面积31.2万亩,森林覆盖率71.67%。
经济概况
2020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0亿元,连续五年增长超10%,较2015年增长约1.5倍;2020年两税收入1.66亿元,五年来年均增长14.68%;住宿业营业额从2015年1700万元增长至2020年约3.38亿元,增长约19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2015年增长70.94%。加大招商引资引智,五年来组织接待客商168批次,累计新引进重大产业项目22个,投资总额超230亿元,新增产值3.2亿元;香江健康山谷等15家企业进驻派潭生命健康小镇,完成投资超40亿元;全镇建成五星级标准温泉酒店6家(近五年增加4家)、乡村民宿135家、农家乐66家。“十三五”期间,派潭年均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先后荣获全国重点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国美丽宜居小镇、国家卫生镇、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等称号。
人文发展
派潭镇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史料记载,派潭客家人多于明清期间从粤北的新丰一带迁入。几百年来,客家先民在这块贫瘠而富有的土地上开荒垦殖,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建立了新的家园。他们恪守“耕读传家”的传统,重视教育,因而人才辈出。仅近代以来,偏在一隅的派潭,就走出过太平天国领袖石达开、前清翰林赖子中、民国要员赖作洲、革命前辈宋刚、陈李中等客家人的杰出代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派潭人坚决站在正义和革命的一边,使派潭成为东江革命斗争重要的根据地和游击区。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派潭客家人继承和发扬了大量客家特色的民间文化和习俗,如客家民居围龙屋、客家山歌、舞春牛、舞貔貅等,这既是客家文化传统和客家人精神世界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同时也是极富观赏性的文化旅游资源。派潭民间艺术“舞貔貅”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山歌和“舞春牛”是广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镇文体中心组建的客家山歌队近年来也在增城区和广州市组织的各种文化汇演中获奖,深受好评。
基础设施
目前派潭农村实现了100%村村通水泥路、通路灯,村社道路基本实现硬底化。自来水实现村村通的目标,光纤通讯等其他重要的基础设施也正在逐步向所有村庄覆盖,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与此同时,派潭不断完善镇区配套功能,近年来,改(扩)建了敬老院、派潭医院、影剧院、文化中心等重要民生工程,各行政村的文化室、卫生室、农家书屋、休闲小公园、篮球场等设施逐步完善。全镇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便利舒心和丰富多彩。
名胜旅游
白水寨风景名胜区是省内乃至华南地区有名的省级风景名胜区,面积197.3平方公里。有丰富的温泉资源,水温28℃-73℃,日出水量4000吨;有中国大陆落差最大(428.5米)的高山瀑布——白水仙瀑;有围绕瀑布沿山修建号称“天南第一梯”的9999级登山步径;有九座海拔超千米的山峰,其中牛牯嶂为增城最高峰,海拔为1088米。白水寨风景名胜区分为白水仙瀑景区(国家4A级景区)、大丰门景区、高滩温泉景区、派潭河景区、将军石景区、七仙湖景区、体育休闲区、密石卧佛区、车洞水车景区、牛牯嶂景区等十大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