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吴村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围绕“全力攻坚、全面提升”总基调,坚持“项目立镇、旅游兴镇、水利活镇、林果强镇”发展战略,按照 “南农北游中商贸”的产业布局,大力实施全域“生态化、产业化、旅游化”,聚焦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领域,着力攻坚关键项目、提升基础工作,抢抓机遇、奋力攻坚,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镇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1)“双招双引”成效明显。突出以企招商、产业招商和社会化招商,积极搭建“双招双引”工作平台,全力推进“双招双引”工作。全年实现新开工项目3个,合同项目2个,在谈项目3个,重点续建项目4个。干银耳设施栽培项目、中基饲料加工项目、润滑油调合分装项目等一批新项目纷纷落地建设。1-11月份,全镇实现利用省外资金3500万元。在招才引智方面,与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加强高校与乡镇在乡村振兴工作的互联互通、共享共赢,为加快推进我镇乡村振兴步伐,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企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坚持“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围绕项目干”,聚焦新旧动能转换六大工程,深化“项目落实年”活动,着力做好工业园内16家骨干企业的优化升级,鼓励企业内增动力、外强实力。认真落实“六个一”代办制,全程为项目提供“跟踪式”、“保姆式”服务,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协助企业办理土地、环评、立项等相关手续,全年共代办立项服务9项,办理企业营业执照6项、项目规划审批4项、办理环评手续3项、开展银企对接服务12项等;认真开展“政策入企”活动,将省、市各级有关惠企政策文件汇编成册,发放到各企业,引导企业学习政策、利用政策,实现转型升级、跨越发展。2019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1 家,山东博诚电气有限公司、天燚股份有限公司、曲阜市宝利箱包有限公司等企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利税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
(3)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抓手,加大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力度,不断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深入实施农技推广项目,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4次,完成6个村1.5万亩的小麦综合防治工作;完成骊珠葡萄观光园建设,新建高标准设施大棚100亩;新发展黄桃种植基地200余亩,有机粮生产基地1000亩;流转土地2000余亩用于发展红薯产业,全力打造红薯特色小镇。目前,全镇已发展50亩以上种粮大户110 户,家庭农场35家,农民合作社发展到95家,农业龙头企业3家,精品自采园60余家, “一村一品”专业村达到18个。2019年,吴村镇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
(4)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九仙山民俗风情园和葫芦套景区建设提升工程;簸箕掌村、峪东村被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确定为首批市级文旅融合发展样板村;举办了“三月三”祈福庙会、“美丽乡村 诗画吴村”摄影大赛等一系列乡村旅游专题活动,景区游客数量大幅增加,1—10月份,共接待各地游客30万人次,旅游社会收入同比增长10%。
(二)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
(1)持续实施大绿化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全域生态化。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建设生态名镇、林果强镇为目标,持续实施大绿化建设工程,2019年,新栽植各类绿化苗木20万株,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40.1%,全域生态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生态优势不断凸显。
(2)因地制宜、分层推进,不断提升美丽乡村建设覆盖率。根据各村区位优势、资源禀赋,科学划定美丽乡村建设层级,统筹谋划、梯次推进,加快推进美丽乡村标准建设,不断提升美丽乡村建设覆盖率。截至到目前,全镇美丽乡村A类村13个、B类村11个,位居济宁市前列。
(3)突出产业富民,积极培育美丽乡村新业态。坚持“一产三产化、就业本地化、美丽乡村产业化”的发展思路,积极培育美丽乡村新的经济业态。在建设山水田园“美丽景观带”的基础上,突出发展乡村旅游,力争做大、做活、做强 “美丽经济”。
(三)民生事业全面发展
(1)全力做好民政各项工作,筑牢民生安全保障网。一是认真执行低保申办程序,切实做到应保尽保,2019年,新增低保15户、29人;二是对因病或其他原因造成家庭临时困难的人员及时进行救助,全年共申请临时救助20人次。三是及时将2名困境儿童纳入救助范围,上报低保老年人高龄津贴451人;四是切实做好拥军优属工作,及时足额将441人、106万元资金发放到个人账户,努力为优抚对象排忧解难,积极为10名优抚对象申请二次报销,安排1名优抚对象去济宁市荣复军人医院进行休养,为退役士兵和其他优抚对象发放1200份慰问信和悬挂1148个光荣牌。
(2)扎实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全镇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稳固脱贫。牢牢把握脱贫攻坚目标和标准,坚持把脱贫质量放在首位,认真做好档案整理、扶贫评估、数据信息调整补录、贫困户走访等工作。一是协助企业发放富民生产贷帮扶款19.5万元,解决部分贫困户生产资金困难问题;二是实施贫困户危房改造工程,对37户贫困户危房进行改造,其中:对34户危房进行修缮,3户进行住房新建;三是是对18名正在上高职的贫困户学生实施了雨露计划救助,累计发放金额5.4万元;四是加快推进扶贫产业项目建设,申请上级帮扶资金100万元,实施了高楼村利民葡萄现代示范园脱贫攻坚项目,项目建成后,可使建档立卡的贫困户24户86余人受益;四是建立“N+”积分制扶贫服务体系,成立了全市第一家“爱心”扶贫超市,通过对精准扶贫户实行“N+”积分管理,教育引导贫困群众自我脱贫有信心、自力更生有决心,不断增强贫困户脱贫致富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