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塑造“宜居样板之城”,奋力实现环境美
立足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建设,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全方位优化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科学编制“生态移民”新区建设规划,支持儒雅洋片区集约发展,推动中心镇区人口加快集聚。主动融入核心都市区整体发展,全力保障铁路、公路、水运等重大项目落地,形成外部互联、内部畅通的路网体系。推进南部老镇区改造,实施特色街区街面风貌管控,完善住宅区毗邻空间功能性配套。加快北部新区建设,推动区域性道路交通畅联工程,优化商贸市场、卫生院等公共基础设施。争取动建象山港智慧码头工程,规划万吨级泊位3个,形成临港经济产业带。争取游艇码头规划落地,打造水上休闲、商务交流新兴产业,完善高品质生活。写好山海文章,以古驿道(岭道)为基础塑造乡野休闲绿道,以农村资源性道路为轴线推动竹、茶产业发展,以安澜工程项目为契机谋划滨海观光绿廊。提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水平,持续推进“三清三美”专项行动,优化垃圾分类清运模式,增强地下管网排污能力。高水平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农村公路改造,建立权责清晰、齐抓共管的农村公路管养体系。
三、培育“共同富裕之城”,奋力实现生活美
实施富民惠民安民新举措,稳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完善人的全生命周期民生服务供给机制。畅通新市民群体融入通道,实施新型居住证制度,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培育人力资源综合性服务机构,整合企业、商铺就业岗位资源,提高乡村就业吸附能力。健全社会保险体系,规范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动社保扩面提质增效。完善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制,建成5A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实施新一轮村级集体经济巩固提升三年行动,完善土地、财政、金融等扶持政策,加强集体经济薄弱村结对帮扶。加大教育设施投入,鼓励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特色化办学,推动研学实践类课程进入课堂。加强医疗资源扩容提质,争创二级乙等综合医院,巩固提升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落实“三孩”生育政策,持续改善育儿条件,健全母婴设施配套。加码提升食品安全,争创省四星级食安办,高标准通过国家卫生乡镇复评。扩充公共体育设施,探索“公园绿地+体育”“闲置土地+体育”“休闲绿道+体育”等模式,打造“15分钟健身圈”。
四、打造“文化繁荣之城”,奋力实现人文美
立足省级文化强镇创建,坚持以文化涵养城市精神、塑造城市品牌,持续增强城市影响力。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完善农村文化礼堂、城市书房等基础设施,持续开展“村村演”系列活动和“文化普惠服务企业”市级示范项目,着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加大文艺人才队伍培育力度,深入挖掘一批具有鲜明西周辨识度的人文故事,精心办好竹文化艺术节等大型特色节庆活动,充分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大力实施“文化素养”工程,深入推动各类文明创建,持续巩固婚丧礼俗整治长效机制,广泛开展“西周好人”典型评选活动,促进形成良好社会道德风尚。
五、创新“数字智治之城”,奋力实现治理美
聚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逐步提高智慧化、协同化、法治化水平,构建“数字西周”社会治理平台。扛起“村民说事”发源地的硬核担当,推进“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迭代升级“基层治理四平台”,率先实现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全覆盖。探索“未来社区”“未来村居”管理模式,打造一批村社便民服务站,加快推动自助办、移动办向基层覆盖。大力推进溯源治理,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加快信访积案销号化解。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托“雪亮工程”打造精密智控平台,全力做好维稳处突工作。保持扫黑除恶高压态势,坚决防范和打击黑恶势力、新型网络犯罪。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构建专业化、数字化、现代化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重点行业安全生产风险闭环管控机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打造防灾减灾体系,以城区内涝、海上防台、地质灾害等领域为重点,实现多灾种、全灾链、数字化的综合监测预警。
2022年工作建议
2022年是我镇推进“五美”西周建设的启动之年,在新起点上开好局、起好步,实现新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镇第十四次党代会会议部署,全面分析当前面临的内外环境,综合考虑发展要求和各方面条件,建议2022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不低于8.5%,完成财政收入8.8亿元。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着重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聚焦动能培育,着力实现产业创新发展
加码发展工业经济。继续巩固全县工业智造领头羊地位,重点突破支柱型产业,2022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1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46亿元。加强企业主体培育,鼓励企业做大做强“总部经济”,持续提升百亿级汽模配优势产业集群效应。加大中小微企业扶持力度,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新增规上企业5家、亿元以上企业2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完成生物基可降解新材料产业基地(一期)主体工程,实现工业投资增长10%以上。挖掘科技创新潜能,支持企业申报各级研究院、工程技术中心5家,企业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突破3%。推进“数字园区”工程建设,发挥专业运营团队优势,建成西瀛科创园智能化数据平台。积极争取土地、财政等配套政策,定制出台招商引资指导手册,坚持在土地利用上挖存量、扩增量,吸引上下游企业入链集聚。围绕“凤凰行动”计划,鼓励、引导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企业甬股交挂牌、科创板上市。不断完善涉企服务机制,帮助企业协调解决招工难、留人难等实际问题,全方位构建“亲”“清”政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