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工作任务(部分内容)
一、坚定不移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围绕打造工业重镇目标,在高质量、高能级、高效益上持续发力,全力以赴推动工业经济量质齐升。一是盘活低效用地,释放发展活力。锚定打造宁海县工业全域治理建设样板精品点目标,以破解园区土地要素制约为重点,狠抓低效闲置用地处置。下大决心“拓空间”,计划完成湖头园区内35宗地块改造重建,盘活土地面积200亩以上,新增厂房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以上,拓宽优质产业项目用地空间。强化园区土地利用、发展规划、产业规划等有效衔接,坚持以“亩均论英雄”为导向,分行业、分区域制定入园项目控制性指标,完善“末位退出”机制,促进土地要素节约集约利用。二是持续招商引资,优化产业结构。花大力气“谋产业”,紧盯“新能源汽配、节能照明、关键基础件”三大主导产业,狠抓招商引资“第一要事”,到2025年底,力争引入亿元以上项目超3个,规上工业企业达到25家、规上工业产值达到20亿元。坚持强化项目建设,全力加速推进旭强、实博等预备类项目前期报批,争取富赢、畅点等优质企业早达产、早见效,带动下游企业新上项目、扩大规模,实现裂变扩张。统筹谋划桐洲地块开发,主动衔接我县“光伏+储能”“文体+办公”“模具+新能源汽配”三大主赛道,争取五年内,规上工业企业达到35家、工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三是做好企业服务,助力项目建设。持续优化园区基础设施,谋划高坦园区道路提升工程及职工宿舍项目,攻坚推进湖头园区道路提升二期“两横四纵”建设,加快天然气站建设,补齐宁海西部片区生产生活用气短板。建强镇级企业服务中心,持续提供人才招聘会、交流会、“小升规”培训等个性化服务,推进人才社区项目建设,加快“平安之家”向“两企三新”领域辐射。培育壮大优质企业群,激发企业转型活力,计划培育215企业1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
二、坚定不移推动乡村振兴开创更新局面。
创新打破传统思维局限,在不断转型升级中推动农业、镇村协同发展。一是坚持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汇聚转型发展新动能。持续开展“两非”整治,加快全镇水系系统疏通,启动“梅下湖”片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岔路“千亩方”连片整治提升,加速耕地资源要素流转,释放农业空间活力。积极孵化培育各类专业合作社,将高质量农业产业招引作为发展农业的“一号工程”,推动年产值达1.2亿元的“共富方仓”草菇工业化项目落地,打造西部乡镇农业精品标杆。加快特色农业抢滩布局,深化“葛洪康养优品”区域农产公共品牌建设,以非遗技术“嫁接”特色农产,激活“伴手礼”经济,提升“两黑两黄”“工艺葫芦”“高山作物”“岔路麦饼”等优质农副产品知名度和价值转化率。探索传统农业数字化转型新路径,启动建设无人农场、5G+智慧农场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示范点,打造智慧农业样板。二是坚持以三产的思维经营农业,开拓接二连三新路径。秉承大农业、大融合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农文体旅深度融合,全面提高农业效益和质量。依托田园综合体、农业园区、美丽乡村等特有载体,把红色体验游、户外运动游、康养休闲游等业态串珠成线,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开发,外引内育壮大“农创客”队伍,带动乡村创业氛围。以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为根本,围绕“梅下湖”综合体试验探索,复制提炼下畈田达综合体经验,拓宽吸纳农民就业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渠道。扶持优质村集体营收项目建设,探索“国企+村集体+企业”多元建设模式,加强与国资平台深度合作,全力争取梅花村业态运营、湖头村茶园改造等项目,以强村带富民,争创共同富裕示范。三是坚持以城的格局谋镇村的发展,培育融合发展新活力。把握岔路镇国土空间规划批复使用首年契机,自觉匹配中心镇地位和区域发展使命,结合G15、S314、岔路综合体等重大项目建设,优化细化镇村体系布局和空间形态。逐步形成并完善城镇生活、白溪风情度假、休闲农旅和生态保育等四大功能组团,推动镇区行政中心、商业中心东移,形成服务集聚区,打造富有活力的新兴城镇空间。加强宁西片区协调发展,串联上金谷、规划中的滴水湾景区、前童古镇文旅线路,联合撬动古村、古镇、白溪三重资源,拉长旅游周长、放大文旅特色。拓展岔路区位优势,结合高速南出口和景区条件推进后门山项目,打造“小镇会客厅”“物流中枢站”。
三、坚定不移健全和完善优质共享服务体系。
牢固树立民生所需就是发展所向理念,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让共同富裕更加真实可感。一是优化公共民生服务。聚焦一老一小,优化升级全镇6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老年助餐食堂”,办实办好乡镇老年大学,协助落实老年优待证办理工作,加快谋划岔路卫生院迁建项目前期,为老龄幸福“加码”。促进学校教育环境提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迭代升级器材设备,夯实学生校园安全网。充分发挥“葛洪”“梅花”“枫湖”等奖教奖学金激励作用,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氛围。二是强化民生兜底保障。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持续开展低保、低边、特困等各类群体救助,加强退役军人保障体系建设,落实各项优抚政策。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大普惠性资金投入,严格兑现应保尽保救助政策,积极引导群众参保续保,确保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预定目标。三是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加强生态环境管控,推进“一村一树”工程,守护宁西绿肺。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阶段性成果,统筹整合涉农资金项目,创建一批品质提升、品质巩固、梳理式改造村。聚力落实乡村振兴基础设施提升项目,优化镇域交通路网,靠前布局道路沿线三改,改造提升农村公路2条,更新改造敬老院及岔路镇区污水管道、污水设施,新建改造农村公厕9处,为乡村建设提“颜”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