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4年工作回顾(部分内容)
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8.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4.6亿元,先后获评省级文明镇、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考核优秀等21项省市级荣誉。
抢抓宁波新能源智能汽车之城建设机遇,深入践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的发展路径,牢牢把握支柱产业强链主动权,全年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242亿元、增加值56.3亿元,连续14年保持全县首位。增资扩产多向发力,总投资53.8亿元的36个在建工业项目顺利推进,立锌电池包等3个亿元以上项目签约落地,完成工业投资11.2亿元、制造业投资8.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9.8%、5.3%。企业主体培大育强,华翔集团连续15年荣登“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榜单,胜维德赫、诗兰姆跻身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博宇汽塑获评省级隐形冠军企业,新增规上企业7家、亿元以上企业2家、5亿元以上企业1家。创新驱动提质赋能,威霖住宅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海螺水泥获评全县唯一省级绿色低碳工厂,劳伦斯创成省制造业“云上企业”、省级数字化车间,新华泰上榜首批“浙江制造”标准培育计划,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数字经济企业20家,规上企业研发经费同比增长9%。政务服务增值增效,创新实施企业问题全生命周期管理,帮助化解“围墙外”问题145件,破解外贸企业出口难题入选省涉企诉求高效闭环解决典型案例,西瀛生态科创园通过省四星级小微企业园认定,汽模配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优秀经验获得全省推广。
商旅经济蓬勃发展。深入挖掘人史底蕴、沉睡资源,倾力打造知名品牌、特色IP,省级小城市商贸集聚效应充分显现,批发业销售额、住宿业营业额分别增长19.9%、12.8%。商贸体系日趋完善,停滞多年的原润基大酒店项目重新启动,谋划多年的邻里中心项目完成政策处理和方案设计,瑞幸咖啡等品牌首店相继入驻,居民个性化、品质化消费需求进一步满足。文旅融合更加紧密,清风寨省级森林公园旅游场景精心打造,东搬山户外运动基地项目前期加快推进,入选省级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示范点2处。非遗产业焕新添彩,第三届竹文化旅游季圆满举办,“西瀛笋娃”等非遗课堂精彩出圈,翔园传统点心展示馆通过省级乡村博物馆验收,象山芳记荣获省级非遗工坊称号。
抢抓“双高时代”发展机遇,有序启动镇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精心谋划一批城镇功能项目,“北工、中城、南闲”的城市格局愈发清晰。硬仗大仗合力推进,梗阻30余年的西瀛大街全线贯通,投入近亿元的人才公寓主体结顶,群众期盼的卫生院迁建项目完成立项,环卫中转站主体完工,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完成方案编制,省级小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全面提升。交通网络加快健全,投入近2亿元的昌明路、昌盛路道路工程路基完工,公交客运场站完成方案初设,群众出行将更加便利。城市颜值日渐增靓,海山绿道、海上两山纵情山水骑行道、太平山登山步道顺利完工,景美、畅达的城市绿道健身体系基本形成。
2025年工作安排(部分内容)
建议2025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财政总收入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建强现代化工业体系。抓牢“工业经济一条生命线”不动摇,围绕“冲刺工业产值三百亿”目标,实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确保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深入实施“330”企业梯队培育行动,推动形成华翔、华众、乐惠等龙头企业“抬头挺胸”,恒富、华鹰、华盛等中坚企业“腰部发力”,卓艺、长路等成长型企业“奋勇追赶”的良好局面,力争新增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2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家。放大汽模配产业创新服务平台聚变效应,攻坚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清单,指导一批高能级企业研究院、技术中心建设,激活区域性汽配创新策源引擎。
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坚定不移抓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锚定新能源汽车、功能材料等细分领域,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精准度和实效性,力争全年正式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个,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增长10%以上。坚决稳住先发优势,支持本土优质企业扩投资、增产能、上规模,新增规上企业8家、亿元以上企业4家、5亿元以上企业1家,实现制造业投资增长8%。优化健全重大项目统筹推进机制,完善工业项目开工、建设、投产、达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峰梅化学、恒曜电子等8个在建项目加快投产,确保科曼汽车充电桩等3个签约项目动工建设。
提升一站式增值服务。建立工业社区、商会整体运作机制,搭建企服中心西周驿站,深入推进“走访+收集+解决”助企服务闭环管理,实现政策一键直达、诉求一网收集、问题一体解决。深度链接职能部门、专业机构、高等院所等多方主体,逐步开发“创新创业、金融信贷、涉法咨询”等特色增值服务,有效填补人力、法律、税务等领域服务短板。积极谋划工业土地储备,努力保障优质项目用地需求。完善“六子”人才生态体系,建立人才发展全周期服务机制,集聚更多青年才俊奔赴西周、共创未来。
做好做优小城市功能。有序推进城镇详细规划编制,进一步彰显小城市大美气韵,争创省级现代化美丽城镇示范镇。实施镇区空间北拓工程,推动人才公寓、环卫中转站建成投用,力争邻里中心开工动建、公交客运场站完成立项,着力构建宜居宜业的省级小城市新图景。开展路网通达提质行动,建成投用昌明路、昌盛路,谋划包装汇川路、纬六路、永欣路等项目,完成老梅丹线(柴溪段)大中修工程,不断完善外部互联、内部畅通的城乡路网架构。
做精做细小城市管理。坚持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高效治理,连片推进市政设施提升、公园绿地营造、品质环卫建设,努力实现“出门见绿、处处景美”。深入推进“四治”工作,全面开展治脏、治水、治乱、治差攻坚行动,聚焦背街小巷、菜场周边等漏洞死角,着力破解老镇区停车难、交通堵等难点问题,努力营造“干净、清爽、有序”的镇域环境。实施社区服务力提升行动,推动“四百”活动走深走实,强化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深化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推进管理精细化、制度化、智慧化发展,提升城市软环境。
做大做强小城市经济。优化镇区商圈布局,以点带面实施嵩溪路、西瀛大街、昌明路等商业街风貌提升行动,推进弘通源商业综合体、下沈商业综合体、原润基大酒店等项目,全方位点燃城市烟火气。开展消费体验升级行动,努力招引国内外知名品牌店、连锁店开设首店,推动区域商业提质扩容。深耕文旅产业融合,持续挖掘传统手艺、古村民居、万亩竹海等资源富矿,大力培育非遗传承、红色研学、生态康养等旅游场景,努力办好竹文化旅游季等特色活动,迭代升级“西瀛市集•有竹生活”文化品牌,切实把“文旅流量”转变为“经济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