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4年工作回顾(部分内容)
2024年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9690万元、增长3.7%。先后获评市农业强市建设领域先进集体、市“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领域成绩突出集体、市慈善镇乡、县乡村振兴工作先进集体、县外贸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
始终抓牢工业经济发展,全力稳住经济基本盘,全年完成规上工业产值52.4亿元。严格落实新一轮企业梯度培育政策,新认定“330”领军型企业2家,新增亿元企业2家、规上企业1家,易锻精密获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科技小巨人企业、象山县唯一市政府质量创新奖,瑞德森获评宁波市“专精特新”企业,企业培育库做大做强。科技创新基础不断夯实,完成技术交易额2.5亿元、解决技术难题16个,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及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15家,金源矿山获批市级研发中心。深入实施人才集聚行动,成立“斑斓西沪”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人才联盟,谋划推进市级青创飞地,2个国家级人才项目启动,6人获评“浙江工匠”、市县两级劳模称号,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落实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围绕项目“引进、落地、开工、投产、见效”全过程,强化闭环管理服务,全力推进投资提速扩量。今年以来,易锻三期、众兴智能装备、麦琪可电子等6个项目开工建设,欣昊模架、宁塑机械等6个项目竣工投产,其中博洛克机械、永昕机械等3个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投产,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亿元,其中工业投资4.28亿元,完成率107%,排名全县前三。要素保障坚实有力,全力打好工业用地改造提效攻坚硬仗,整治高耗低效、低散乱污企业15家,淘汰落后产能企业3家,完善智能园基础配套、谢家西沙湾地块整治,全面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益。
充分发挥“桥头堡”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构建招商引资“新磁场”,围绕绿色能源、精密机械等产业,采用“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开展以商招商、延链招商、赴外招商,全年累计签约锦球机械、国联商贸一体化等项目7个,总投资16.98亿元,实现实际利用内资6.09亿元,完成率156%,外资引进实现新突破。现代商贸服务项目招引取得新成效,国联商贸一体化项目成功落地,当年实现产值7.58亿元,实现我乡限上批发业重大突破。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力招商引资,充分发挥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关键一招”作用,制定服务清单7张,帮助企业解决政策处理、生态环保、用工用地等急难愁盼问题38个,多措并举促进助企纾困。
二、2025年工作安排(部分内容)
聚焦企业提质量。围绕工业跃升攻坚行动,按照“培育一批、发展一批、储备一批”原则,抓好企业扩产升位,发挥日星、易锻、象山港水泥等重点企业支撑作用,打造绿色可持续的“橄榄型”中坚力量,力争新增规上企业3家,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超60亿元、增加值超12亿元。聚力科技图强、全域创新,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人才引培力度,争取规上企业研发费用投入超2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家、国家科研中小企业8家,进一步扩大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研发机构覆盖面。持续深化数实融合,推进“数转智改网联”,建成数字化车间2个。
聚焦项目扩存量。坚持以项目看发展论英雄,落实重大项目“1245”统筹推进机制,按照“续建促放量、新建促开工、前期促提速”原则,攻坚推进工程项目14个,力争日星五期、易东机械等6个项目早日投产,加快完成永皓模具、麦琪可电子等3个项目主体建设,力促锦球机械等新建项目提前动建,推进项目早投产早开工早见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5亿元,其中工业投资超2亿元。坚持“集聚集约、高质高效”原则,开展项目用地保障行动,优化大林工业集聚区用地配置,推动谢家西沙湾工业地块有效盘活。
聚焦投资引增量。把招商引资作为政府工作的头版头条,重点跟踪宁波溢出优质产业,全方位开展链式招商、产业招商、场景招商等,形成“全年奔跑、全员比拼”的招商氛围,力争全年新签约项目5个以上,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个、外资项目2个,实现实际内资超6亿元。加大现代商贸服务业引育,以“两重”加力、“两新”扩围为抓手全方位扩大内需,力争全年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限上商品销售额分别增长15%、16%,限上零售业实现“零突破”。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助力招商引资,深化“综合查一次”改革,加快落实各项惠企政策,用好“政企恳谈会”等交流沟通机制,以最快速度回应企业诉求,确保企业困难“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
夯实农业发展根基。坚持以项目导向做精做强现代农渔业,实现农渔业总产值增长5%。以长牙齿的举措落实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责任,实现粮食播种面积8600亩、总产量3300吨以上。深化农业“双强”行动,以西沪港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为依托,引进农业企业1家,加速推进网箱绿色改造三期建设,提升大黄鱼、西沪三宝等农产品品质及品牌影响力,推动“土特产富”全链条发展。加快完善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完成总投资约6000万元的“安澜海塘+”提升改造工程和防洪排涝项目。压实渔业安全生产责任,常态化开展“一打三整治”专项行动,完善养殖船筏“一船一档”管理,开展养殖排筏数智化管理试点探索,夯实海上安全生产基础。
提升全域旅游品质。坚持全域统筹、品质提升,充分融合“海洋+”“文化+”“美食+”“康养+”等元素,做深“IP、流量、体验”文章,持续推进乡村旅游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游客接待量增长10%,旅游总收入增长15%。加快景点提档升级,以打造“斑斓海岸”精品线为抓手,串联村庄景点,发挥南铂、四季青藤等滨海度假酒店优势,完成海上平台2期、艺术中心装修、枕云坞等项目建设5个。丰富文旅消费供给,加强传统产业与文化创意、IP打造、亲子研学等新型业态融合,推出“海洋+”消费新线路10条,引进滨海露营、休闲垂钓、渔文化科普等新业态9个,以常态化增殖放流串点扩面,形成长效产业链,多渠道销售特色文创产品,吸引更多游客流量变消费增量。
规划强村富民路径。以“千万工程”为牵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改革,推广片区组团、产村融合、“闲置农房+”等村庄经营新模式,持续优化5家共富工坊,探索新建白屿电商直播式共富工坊,持续放大黄鱼、西沪三宝等特色产业优势,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老百姓致富增收,力争全乡13个行政村经营性收入30万全覆盖,50万元以上行政村达70%,带动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12%。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立足各村特色产业等资源,完善青年入乡招引机制,培育农创客15名,加强文化特派员、农村指导员、第一书记技术赋能和项目支持,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