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坚持碧水蓝天本色不动摇,高质量打造中国美镇样板。做实“增绿”工程,实现生态环境新提升。探索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多管齐下打好“五水共治”“三大革命”等环境组合拳。完善镇村两级“林长制”体系,争创省级“林长制”推行示范镇。深化“美丽河湖”创建,抓好昌化溪、昌南溪、蒲溪流域综合整治。开展重点领域大气专项整治,确保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做精“扩美”工程,开创全域美丽新格局。以“风情唐昌”行动为主抓手,大力实施“十美河桥工程”,纵深推进河白线、昌文线美丽公路沿线提升工程,美丽风貌沿干道向周边延伸。推进镇容村貌有机更新,美丽乡村覆盖率达到100%。做优“靓镇”工程,打造现代集镇新形象。坚持以“绣花功夫”管理集镇,提升运维管理水平。着力推进未来乡村建设,实现5G、4K技术集镇全覆盖。实施“亮镇”行动,推进集镇夜间景观工程,点缀一批花园式、园林式、休闲式的景观节点、生态廊道、滨河公园,打造河桥集镇美丽天际线。
三、坚持文化强镇思路不动摇,高质量打造浙西文旅高地。专注文化队伍培育,实现特色团队百家争鸣。唤醒群众对乡土文化、古镇文化的记忆,基层文艺队伍突破50支,文艺骨干达到300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突破2000人,常态化开展“百支队伍同竞技”“千场展演进礼堂”“万名群众颂党音”等文化走亲活动。专注文化精品挖掘,实现人文荟萃百舸争流。丰富浙江省文化强镇创建内涵,深度挖掘河桥老底子特色文化,争创省市级非遗项目8个、浙江省文化示范村2个、创作特色文艺节目11个,支持元宵灯会、河桥庙会扩大知名度,引导鱼龙马狮等提升影响力。专注文化平台搭建,实现百姓舞台百花齐放。开辟文化新阵地,新增农村、企业、校园等文化阵地11个,争创浙江省五星级文化礼堂3个、特色文化展馆2个。推进浙江省历史保护街区(河桥老街)由“静态保存”向“动态保全”,有机结合古镇文化与动漫文化,盘活古宅、古巷、古街等闲置资源。
四、坚持执政为民宗旨不动摇,高质量打造全景式幸福高地。织密“便民网”,进一步健全基础配套。优化路网建设,持续推进道路大中修工程,全力构建30分钟交通圈。聚焦便民服务,实施污水处理厂二期、垃圾中转站、生态公墓等民生项目。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向数字化转型,提升审批事项、社会救助、居家养老、退役军人等服务时效和质量。畅通“惠民渠”,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争创“浙江省健康镇”,建立镇村协同、社会助力的“救助共同体”,支持乡村产业、数字产业和绿色产业发展,实现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五年翻一番,着力打造健康、富民、幸福河桥。点亮“启民灯”,进一步提升精神文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开展文明村、文明家庭创建工作,持续组织好家风、最美人物系列评比活动。实施文化浸润行动,多形式、多层面举办文化思想宣传活动,更好地满足老百姓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群众的幸福感。
五、坚持稳中求进模式不动摇,高质量打造数智化治理高地。深耕数字沃土,赋能基层治理。推进“乡村小脑”建设,打造一网运行、上下贯通、业务联动、数据共享的全景式智慧化平台。在打击偷采国家资源、防范金融诈骗、应急抢险、安全生产等治理全领域植入数字技术,切实提升数智治理能级。牢筑安全屏障,打造平安河桥。提高预防和应对重大疫病能力,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提升智慧治理手段,强化应急演练,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能力。做好重大时期、重大活动期间的安保维稳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提升行动,确保镇域安全。深化四治融合,建设和美暖镇。坚持“法治、德治、自治、智治”相互融合,通过数字赋能,以信息化促进治理精准化,健全完善“微治理、大联动”工作模式,着力解决基层治理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力量难统合问题,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在基层治理方面交出高分报表,打造和谐温暖河桥。
2022年主要工作安排
2022年是喜迎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我镇高水平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关键之年,更是河桥高质量赶超发展,全面建设“山水诗画古镇·美丽幸福河桥”的奋进之年,对照河桥未来五年总体布局,我们要坚决在五大领域上起好步、开好头。
一、坚持“做精工业、做强农业、做活文旅”,实现产业融合发展
1.突破规模封锢,做精一批亩产高效企业。做优做强产业平台,推动聚秀工业园区扩容提质规划方案进入实施阶段,构建功能清晰、优势互补的平台发展新格局。破解土地要素制约,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完成工业园区13家企业深度调查,编制“一企业一方案”,努力腾退高耗低效企业,实现土地要素向亩产高效企业集聚。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化升级坚果炒货、印制线路板等传统制造业,鼓励杭派食品、升达电子两家龙头企业实施标准化、品牌战略。全镇工业总产值实现13亿元。
2.突破量级束缚,做强一批农业示范基地。启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完成1000亩粮食功能区提标改造,高标准打造800亩“文旅农”共富田园风情带。全面完成全域粮食功能区“非粮化”整治,加大连片流转力度,探索“农旅”型现代观光农业新模式。扩大传统优势农业规模,新增七都香榧、秀溪雪里蕻、中鑫蓝莓、蒲村油茶、聚秀菌菇等种植面积200亩,运用数字乡村建设成果,“数字农田”达到800亩。纵深实施“唐昌余味”品牌战略,出台《“唐昌余味”区域品牌管理办法》,实现特色农产品类目品质双提升,全面融入“天目山宝”区级区域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