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突破要素瓶颈,做活一批重大文旅项目。打造“保姆式”培育跟踪机制,健全项目全过程闭环式管理,打响项目建设攻坚战。加强政府回收房“一房一策”开发利用,丰富河桥老街业态布局,实现集镇游客“流量”和“留量”双提升。推动白下商住项目、秀溪康养综合体、杭州隐珑酒店、和尚坪“娱雪世界”等重大项目建设进入实质阶段。争取“互补式”项目加快落地,重点配套“吃住娱”项目开发,实现风之谷景区、大明山旅游度假区资源共享。
二、打造“精致乡村、精品集镇、精彩河桥”,实现全域美美与共
1.以匠心品质实施好美村扩面建设。持续发力美丽乡村提升行动,高标准完成罗山、学川新时代美丽乡村创建,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深入抓好“五水共治”,巩固提升“污水零直排”成果,投资5000万元完成蒲溪流域一期治理建设任务。做好农村生活污水扩网工程,全面推进河道排口和河湖库塘、小微水体动态管理,完成山塘水库除险加固17座,河湖库塘清淤10万立方米。全面从严管控打击非法采砂捕鱼行为。持续抓好控新拆违,巩固无违建示范创建成果,保持新增违建“零容忍”态势。
2.以高端品位实施好现代集镇建设。持续改善集镇形象,整治乱停车、乱堆物、乱摆摊、乱开挖、乱建筑、乱竖牌等六乱现象。实施精细化集镇运维,加强环境保洁、绿化养护等标准化建设,探索稻田公园等绿化节点长效管护模式。争取政策支持,实施好安置区块、集镇防洪项目,彻底治理老街、白下区块洪涝灾害。实施集镇亮灯二期工程,美丽夜景实现拓面延伸。
3.以精品意识实施好风情唐昌建设。拓展“两山”转化通道,打造绿色共富示范区。以昌文线、河白线为两轴,围绕基础设施再完善、建筑风貌再提升、特色风景再塑造的目标,重点实施入镇口、共富田园风情带、两轴线沿线环境综合整治提升、林相改造等工程,全力打造“美丽宜居示范地,休闲山水活力区”。
三、构建“优质基础、优质服务、优质生活”,实现民生持续改善
1.以便民为导向,不断优化基础民生配套。实施昌坑线拓宽改造,西云线、学禾线道路浇筑和配套设施建设工程,完成道路大中修5公里,实施河白线沿线提升工程,实现通行能力和道路形象“双提升”。加快镇级生态公墓建设工作,推动殡葬事业深入发展。实施全镇农村生活污水扩面改造工作,治理生活污水“顽疾”,新增受益农户380余户。提升垃圾分类智能化,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标准,新建老街智能投放点,实现“杭州市垃圾分类示范村”全覆盖。支持教育事业整合发展,鼓励引进优质教学资源。
2.以惠民为导向,不断优化社会保障服务。深化昌化医共体建设,有效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提升石瑞卫生服务站医资能力,满足石瑞片5000余位村民就医和健康体检需求。聚焦惠民政策高效兑付,整合民政、残联、人社、卫健等多个部门的民生政策资源,持续做好各类民生保障工作。加快线上线下融合,推动实现政务服务从“8小时”到“全天候”的跨越,努力实现142项高频事项“就近查”“就近办”,打通政务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3.以乐民为导向,不断优化精神文明内涵。积极组织开展全民健身等各类群众性迎亚运活动,充分利用文澜阁、党建示范带等平台资源,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共唱精神文明大戏。着力培育文明新风,选树文明典型,评选好家风家庭100户,文明单位2家,为良好的社会氛围凝聚最大向心力。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实体化运行,新增数量充足、构成多元、扎根乡土、富有活力的志愿者队伍10个,策划志愿服务活动200项。
四、培育“专业队伍、专业文创、专业平台”,实现河桥文化兴盛
1.大力培育优质型文化队伍。充实文化人才精英库,发挥王江松、郑龙华等工作室和文化管家作用,选拔、培育、挖掘一批“能歌、善舞、会画、擅写”的文化人才,成立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文化队伍,完成文化骨干培训600人次,新建文化队伍5支。吸引民间艺人,成立河桥镇级文化联合会、文化期刊编撰委员会,刊发《唐昌见闻》等系列杂志。
2.全力挖掘特色类文创产品。坚持在文创产品上融入乡土人情,强化品牌理念,让产品透出品牌故事,开发狐妖动漫、河桥寻味、古韵风情等一批观光类、体验类、度假类产品,推动文化向产业化发展。支持书画社、舞蹈社、音乐社等“三团三社”发展壮大,提升创作水平。推动文艺精品提档升级,积极申报卢小华古法薄浮雕、七都跳三星等非遗精品,争创市级非遗2个,推荐河桥鱼灯、泥骆蚕龙、中鑫马灯民俗队伍参加各级评选,登录各类媒体,让河桥的文化队伍走出临安,走向全市、全省。
3.努力搭建品牌化文化载体。改造提升河桥影剧院,支持河桥村创建浙江省五星级文化礼堂,中鑫村创建特色文化展馆,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用活文澜阁、知青馆、蚕桑馆、文化礼堂等文化阵地,经常性开展文化活动,确保月月有活动。大力推进文化及文物保护工作,严格落实文物保护闭环管理机制。推陈出新文创产品,探索“狐妖小红娘IP+特色村落文化”培育模式,打造动漫、知青、蚕桑等系列产品。
五、深化“基层法治、基层自治、基层智治”,实现高效基层治理
1.打造一批智治工具,跻身数智治理前沿。坚持“河上云桥”数字驾驶舱和“基层治理四平台”双平台齐头并进,推行“河讯通”特色场景运行迭代。不断挖掘“河沙管控”“工程管理”等新的特色场景模块,尝试赋能“数字乡村”创建,满足更多个性化、多元化的治理需求。探索“一核引领、四联互动、四治融合”基层治理新思路,推动微法庭、乡贤服务站向下延伸发展,完善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等自治载体,广泛开展“村民说事”“民情恳谈”等活动,全力争创“浙江省枫桥式基层站所”、培育“浙江省民主法治村”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