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进出口总额增长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4.8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GDP 增长基本同步。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聚焦制造业当家,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持续壮大支柱产业集群,推动机械设备、电子信息两大产业集群率先突破200亿元规模。持续做强特色产业,培育食品饮料、家具玩具、服装鞋帽等行业“链主”企业,支持传统产业向设计、品牌、新零售等产业链中上游、价值链中高端延伸。积极做大新兴产业,加快提升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智能制造装备、新材料等产业系统集成能力,将国际创新港、时代智创、莞民投云谷产业园打造成产业高地,形成三十亿级龙头企业、十亿级骨干企业矩阵。
完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扎实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做精、优上市”,培育有竞争力的企业梯队,力争新增潜力规上企业超80家、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0家,推动1家企业上市,培育2家上市后备企业。把握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两大路径,建立数字化转型重点企业库,引导50家以上工业企业开展信息化诊断,推动50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转型。实施“先进标准+”工程,支持企业提升质量品牌。
坚持大招商、招大商。全面推进高质量产业招商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全员招商和精准招商机制,构建“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格局。聚焦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重点产业,瞄准京津冀、长三角、欧美等国内外重点地区,大力开展以商引商、资本招商、产业链招商。力争年内招引1家3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宗企业总部项目、1宗5亿元以上外资项目,推动一批增资扩产项目签约、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内资协议投资超110亿元、实际投资超70亿元,制造业协议投资增长12%以上。
大干快上抓项目建设。坚持“项目为王、落地为要、效率至上”的工作理念,推行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审批和产业项目“预审批”模式,实现“拿地即开工”。强化以“亩产论英雄”鲜明导向,探索对用地效益进行考核评价,引领产业向高产出、高效益、高附加值跃升。力争完成重大项目投资超23亿元,完成纳统投资超20亿元,新开工项目10个以上,推动乔锋机械、弘擎电子、珠江啤酒等项目建成投产。
二、聚焦稳预期提信心,凝心聚力推动经济发展稳中向好
以更大力度助企扶企帮企。增强惠企实效,确保各项惠企暖企措施直达企业,全力稳住市场主体、产业工人。用好企业市长直通车机制、“企莞家”、12345热线三大服务品牌,在政务服务中心设立惠企政策兑现优先窗口,高效率为企业排忧解难。深化重点企业驻企专员服务机制,竭心尽力帮助企业降成本、抢订单、扩产能、拓市场,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当好企业“店小二”。推行信任监管和联合执法,减少检查频次,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发挥好商会、协会、莞民投等平台作用,大力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让民营经济大有可为、民营企业家大有作为。
积极恢复和扩大消费。推动镇内重点商圈高质量发展,加快集聚首店首铺、潮流网红,引入各具特色的零售、餐饮旗舰店。加大政企联合促消费力度,继续办好“乐购常平”、文旅体专项促消费、汽车展销会等活动,充分挖掘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住房改善等消费潜力,推动消费加快复苏。依托隐贤山庄、乡村文化和红色资源,培育城市度假、潮流活动、亲子研学、露营经济等新兴消费模式。
大力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打造国际物流平台,争取更多图定跨境班列开行,加快海关出口监管仓和监管场所建设。构建盐田国际常平组合港。支持跨境贸易企业在常平设立总部。鼓励出口型企业开拓国内市场,打造自有品牌,建立国内分销体系。培育壮大离岸贸易、市场采购贸易、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发展规模。以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引导外资积极参与产业补链延链强链。
三、聚焦科技创新和人才强镇,着力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增强源头创新能力,做大做强国际创新港、时代智创产业园“两大创新节点”。以科创赋能产业,发挥中科迪宏、北科产学研基地等平台作用,进一步提升产学研转化效率。支持企业创建工程技术中心、联合研发中心,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增强企业科创源动力。推动10家规上工业企业新建研发机构、3家企业认定为创新型企业,高企总数达到430家。
加快集聚高端创新人才。实施“鹤湾人才工程”,发挥东莞理工常平学院、常平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等平台聚才效应,加快吸引集聚创新创业团队、青年科技人才。提升人才归属感,扩大“优才卡”服务事项范围和覆盖面,持续强化人才子女入学、住房、医疗等服务保障,力争引进100名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人才,高层次人才增长15%以上。鼓励企业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设立“首席技师”,建立技师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采用“名师带徒”等形式,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
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增公办学位3000个以上,推动公办义务教育在校生规模占比不低于95%。巩固学前教育“5080”成果,推动不少于12所义务教育学校提供暑期托管服务。继续加强集团化办学和品牌学校建设,创建新一批特色学校。落实落细教育“双减”,严格监管校外培训机构,全面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提高中小学科普教育水平,实现市镇校三级科普活动全覆盖,推动6所公办中小学建成科学探究实验室。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支持常平成校、电子商贸学校、宏达职业技术学校打造职业教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