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坚持党建引领,深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化。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工作中“主心骨”作用、思想引领作用、组织领导作用,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各村依托党组织阵地设立讲习所,宣传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加强村级两委班子建设,充分发挥第一书记渠道优势,逐步实现乡村振兴党建强村全覆盖。
3、创新社会治理,以村民自治为基础,全面推进网格化管理。以“一线工作法”为指导,建立人民群众服务中心、人民群众议事中心,以解决群众困难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无缝隙、网格化、单元式管理模式,实现矛盾纠纷调解、信访积案化解、安全生产隐患排查等一线落实、一线解决。强化食品安全属地管理,保障群众食品安全,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4、深入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突出“治房”,建立依法公平取得、节约集约利用、自愿有偿退出的农村宅基地制度,立足农村建房发展现状,合理布局农村功能分区,推进建设用地整合和村庄规划编制,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方式,实现土地规模化利用种植、农业现代化提质提效。
5、加强“三农”队伍建设。加强农技、林业、畜牧、农机、水利等专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逐步提高财力保障,打造一支人员稳定、业务精良、熟悉农情、扎根一线的“三农”铁军。
6、深入推进“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行动。在乡情乡愁的联结下,以项目回迁、资金回流、人才回归等多种形式让乡贤助力家乡建设发展,支持企业家、专家学者、医生教师、建筑师、技能人才等,通过多种形式服务乡村振兴,支持进城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留学回归人员等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置业。
(五)以“生活富裕”实施创收致富工程
1、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重点围绕“土地合作型、资源开发型、乡村服务型”经济的发展路径,以资产、资源、资金等有效整合利用为纽带,促进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增长,通过盘活整合薄弱村集体经营用地、闲置办公用房及存量资产,以出租或入股形式实现增收。全面消除年收入少的薄弱村,严控农村建设行为和规模,严控村级债务增长,杜绝盲目举债行为。
2、推动农民增收致富。通过做强特色产业、做大新兴产业推动农民增收致富。一是加强就业创业培训,搭建就业促进服务平台,搭建人才和企业对接平台,将免费培训送到农村居民家门口。二是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引导各类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推动农民增收致富。三是通过种养基地和电商平台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体,带动农民就业创业,发展互联网+模式的新型农业产业。
3、巩固脱贫成果。一是产业持继推进。着重发展梅花鹿、柞蚕、林蛙、中草药材、苗木、烟叶等六大优势特色产业,逐步推进产业深度发展。以达成鹿场打造种源繁育基地、以阜丰村柞蚕打造蚕蛹育种基地、以双岭村苗木打造苗木种植基地、以万和村中草药打造中草药材种植基地、以九如村烟叶打造烟叶种植基地,通过“一村一品”推进产业纵深发展,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带动农民增收。二是开展培式脱贫。聘请农业专家来我乡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种养殖培训,为提高贫困户种养殖能力及水平,为能够发展项目的贫困户协调小额贷款,同时发放培训补助费。组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外出学习,掌握一技之长,实现自主脱贫,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引导鼓励农民外出创业,实现异地脱贫。三是开展结对帮扶工作。通过驻村单位与贫困户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并给予物资帮助。四是通过壮大集体经济促进脱贫。采用“扶贫办+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借助扶贫项目发展资金,村集体成立专业合作社,吸收贫困户入股经营,并且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合作社中务工参与管理,增加收入。对于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待合作社收益时给与分红。
4、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积极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升卫生服务水平,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大力推进农村医疗卫生和重大传染病防治,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繁荣农村公共文化,组建文化宣传队伍,建成一村一图书室,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持续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和农村贫困青少年帮扶活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和隆乡“十四五”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李桂兰组长,政府乡长袁宏伟任副组长,全体党政班子成员,相关职能部门和各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为成员。
(二)加强政策扶持。结合上级各类惠民政策,加大贴息项目和财政项目的支持力度,以奖代补,形成鲜明导向。
(三)加大资金保障。坚持政府财政投入、农民自筹、社会参与、帮扶共建“四位一体”投入机制,多渠道、多角度解决乡村振兴筹资难题。加大项目引资力度,积极向上争取各类项目资金;加强涉农项目整合力度,向重点村倾斜,引进实力雄厚的战略投资者和经营者,鼓励各类投资主体独立、合资、承包、租赁等形式投资乡村的相关领域。
(四)加强工作督查。加强工作的督查、检查力度,及时解决问题;加强工作调度,及时总结经验,改进不足。同时,为确保“十四五”期间实现乡村振兴,建立乡村振兴长效机制,确保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