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城镇建设更新步伐。稳步推进大信商圈、五星级酒店等商住配套项目建设,加快东北组团儿童公园二期工程建设,打造城镇新地标。配合市交通集团加快推进东部外环高速建设和番中公路、南三公路改造。抓紧整治五福小区、新华路、高平大道等水浸黑点,加快开展15公里雨污分流项目前期工作,认真排查疏通现有雨水管道,切实解决城镇内涝问题。
大力推进集约节约用地。推进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摸清全镇土地利用状况。提高依法用地意识,开展国土和规划领域专项治理。加强土地资源统筹,优先保障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需求,最大限度地保障产业用地需求。加快盘活闲置用地和闲置厂房,引导建设单位整合利用碎片用地。用好用活“三旧”改造政策,重点推进“工改工”,加快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强力整治“两违”,统筹解决一批历史遗留土地问题。优化建设用地增量配置,加大建设用地收储力度,为优质项目落地腾出发展空间。加强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对新建项目进行严格审查,防止“圈地”现象。
提高城镇精细化管理水平。继续围绕“产城人文特”五字下功夫,加速完善迪茵湖小镇配套设施,不断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深入推进“精品街道”行动和镇容镇貌专项整治,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深化道路交通秩序综合治理,突出抓好工程运输车、电动自行车整治,优化设置主干道出入路口和红绿灯。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与循环利用中心项目建设,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配套设施,提高“一镇一站、一村一点”建设管理水平。推进“厕所革命”,建设和集中改造一批公厕。
四、聚焦碧水蓝天净土三大战役,以更大决心开展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优良生态作为加速转型的“绿色引擎”,促进生态、生活、生产融合发展,努力提供高品质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空间。
加强水环境治理。严格执行水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坚决落实镇村两级河长制、湖长制,将涉河活动治理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推进15个内河涌水质自动监测点建设,重点抓好高平涌整治改造,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体系,促进整治行动从“你盼我盼,你干我干”加快实现“你好我好,你跳我跳”。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完成饮用水源保护区“划、立、治”任务,守护好生命之水。统筹岸上源头治理与水体综合治理,做好截污纳管、控源减排、清淤活水和生态修复工作。加快推进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完善污水管网建设。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以新一轮农村土地承包流转为契机,全面回收围堤外滩涂地。彻底清理违法违规养猪场,第一季度坚决割掉最后一批“猪尾巴”。
加强大气土壤固废污染防治。加强工业污染、移动源污染防治,推进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加强建筑工地扬尘防控管理,降低污染物排放。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建立污染地块优先管控名单,推进污染地块整治和修复。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从严从重从快打击环保违法行为。持续做好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和省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工作,防止问题反弹。
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强化排污者责任和约束性指标管理,确保完成年度单位GDP能耗目标。深入推进高平工业区环保安全“十个一”综合整治行动,严格落实创建节能环保示范区20条工作措施,研究制定电镀、印染、化工企业能耗产出主要指标排名公示制度和优胜劣汰规则,坚持铁面无私、严惩重罚,坚决淘汰高能耗高污染高风险、低质量低效益低贡献的企业项目。加快建成粤电项目,优化能源结构。落实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管理,督促企业清洁生产。强化节能评估审查和节能监察,加大对建设项目“三同时”的执法监管力度。
全面丰富生态内涵。结合市建设高品质国家森林城市任务要求,在统筹好三角山、鲤鱼山、金鲤湾等森林湿地资源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绿化空间,加强人文休闲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创建为广东省森林小镇。继续在镇内主要道路、企业厂区、居民房前屋后“高种凤凰树,低植三角梅”,进一步宣传弘扬三角梅精神。推进绿道网、景观林、公共绿地和沿河沿路绿化带建设,为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在全社会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五、聚焦美村兴业富民任务,以更准举措大力推动乡村振兴
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镇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以“三大农业园区”“九大特色农产品”为基础,实施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工程,提升农产品销售价格和亩产效益。重点抓住“一条鱼”,充分发挥我镇生鱼养殖30年积淀的技术优势、品种优势、规模优势,争取出台生鱼养殖地方标准,申报为中山和三角的地理标志产品。大力推进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拓宽销售渠道。推进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新技术在农业生产加工和流通销售环节的应用,逐步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有效应对市场风险。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推进15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经营主体增量提质,建设一批示范性家庭农场和示范性农民合作社。提升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公共服务质量。以田家舍生态农场为带动,促进农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