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环境执法与管理服务,发掘绿色优势,促进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发展,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家园。
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加强水环境治理。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完成饮用水源保护区“划、立、治”任务;加强工业水污染防治,提高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效率;加快推进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完善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基本消除劣V类河涌;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高禽畜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加强锅炉治理,推广清洁能源应用,推进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严格抓好扬尘治理,加强建筑工地、运输车辆等扬尘防控管理,降低污染物排放。加强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清查电镀园区、危废运营单位等,引导企业开展固废减量化工作。
大力促进优胜劣汰。加强对电镀、印染、化工、塑料四大传统特色行业企业的管理,特别是全市唯一一个保留的化工园区,不搞“一刀切”,但必须“切一刀”,坚持“门槛要全面提高、管理要全面从严、队伍要全面过硬、目标要全面兑现”工作原则,利用企业用水、用电、用地、用工以及销售收入、税收等数据比对,对企业的综合效益作出精准评价,坚决淘汰落后、低效、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产能,出清“小、散、乱、污、危”企业,提升全镇环境和经济质量,实现企业产值、税收、效益大幅提升以及降耗减排的“三升一降”目标。
全面丰富生态内涵。巩固广东省森林小镇创建成果,统筹鲤鱼山、金鲤湾等森林湿地资源,对三角公园进行升级改造,坚持管养并重,进一步拓展绿化空间。开展生态河道建设,对全镇71条河涌进行全河道生态湿地化整治改造,形成完整的河道湿地体系。加强森林保护工作,提高森林防火灭火能力。继续在镇内主要道路、企业厂区、居民房前屋后“高种凤凰树,低植三角梅”,进一步宣传弘扬三角梅精神。推进绿道网、景观林、公共绿地和沿河沿路绿化带建设,为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在全社会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五、坚持保障改善民生,全力打好民生幸福保卫战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人民最急最忧最怨利益问题,着力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补齐民生短板,持续增强群众参与感、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加强创新社会治理,提升人民群众参与感。坚持党治、法治、德治、自治、综治“五管齐下”。加大普法力度,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为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营造良好法治氛围。加强综合行政执法工作,进一步提高执法力度及水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推动公益服务项目化发展,做好“博爱100”公益创投镇区子版块活动,以“全民参与社会治理”为抓手,继续开展“添砖加瓦”“骑行使者”“暖心同行”等公益项目。
构建和谐稳定局面,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持续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继续深入推进“抓盗贼、破盗案、促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涉毒等突出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按照既维稳又维权、既治标又治本的原则做好信访维稳工作,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机制,依法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针对历史遗留征地、问题楼盘、涉军、团贷网等不稳定因素,落实“一人一册”“一案一策”“领导包案”等工作机制。推动公安硬软件提档升级,推进沙栏派出所与振兴派出所修缮改造,完成“智慧公安”二期高清视频改造、四期视频云项目建设,深入推进“枫桥式派出所”建设。严格把关“四标四实”采集数据核查比对工作,全面完善立体化、信息化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安全生产,提高应急管理能力,深入推进危化品、道路交通、消防等重点行业安全隐患排查,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加强食品抽检,加强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综合防控和职业病危害防治。
推动社会事业发展,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落实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障费全额代缴范围扩大至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体。提高大病医疗保险报销比例,扩大医保报销范围。设立长者饭堂,为散居特困等5类政府兜底服务以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困难老人提供特定病床,为长期卧床老人和失能独居老人提供家庭医疗和家政服务。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新增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位380个以上,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比例达到55%以上。发挥中心幼儿园示范带动作用,带动村集体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增量提质。继续引进国际高水平大学和高质量小学、初中、高中。加强校园安全教育和管理。扎实做好就业工作,完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确保完成市下达的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和登记失业率任务目标。加快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促进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合作。推进健康三角建设,完善分级诊疗、双向转诊保障机制,推进三角医院创二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疫苗冷链冷藏室,争创5A级预防接种门诊。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积极推广诊疗一卡通及诊间支付应用,方便群众就医。推进文化旅游体育事业繁荣发展,深入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推进“文化邻里家”试点建设。扎实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依托迪茵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形成更多旅游产业融合业态。推动本土文化品牌项目发展,传承和创新发展“三角麒麟舞”,积极宣传“三人根艇文化”“粤剧曲艺传承”以及“咸水歌艺术”“三角传统龙狮”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