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主要目标及2021年工作安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大湾区建设、“三区叠加”重大机遇,努力在“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中承担更大责任,在“市直管镇体制” 改革中发挥示范作用,建设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最美幸福小镇”。
“十四五”时期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城市综合实力明显提升,打造高品质现代新城;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引领的产业体系;城市治理效能明显提升,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得到更充分满足。展望二〇三五年,我镇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台阶,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城市品质显著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十四五”时期,我们要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切实将各项工作部署项目化、事件化,加快转化为一项项硬指标、硬任务,一个个大项目、大工程,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奋力谱写洪梅改革发展新篇章。
我们要全力建设发展能级提升的现代新城。主动参与水乡功能区建设,外强联动、内塑品质,全面提升城市承载力、吸引力,进一步增强群众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引领城市转型。主动对接“一城一区、城区互动”的发展格局,进一步提升水乡新城核心区的首位度,扎实推进“五大统筹”融入发展,打造市直管镇体制改革先行区。着力提升基层公共服务水平,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上优质的学校,逛美丽的公园,享受便捷的医疗,欣赏精彩的演出,让洪梅成为能够留住本地人、吸引外来人的好地方。更加注重优化城市软环境,加快建设水乡演艺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文化阵地,不断提升城市文明水平、人文精神、艺术氛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拓展空间承载。突出镇村规划管控,以镇村核心区和重点片区的更新改造为突破口,对城乡面貌、公共空间、居住空间等进行优化提升,加快打造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生产生活环境。推动土地利用模式从“增量扩展”向“存量优化”转型,大力推进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加快建设一批高品质、低成本、优环境的产城融合新社区,实现每年至少完成“工改工”300亩,着力拓展高质量空间、集聚高质量人口、发展高质量产业。提升环境品质。全面巩固提升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推动环境改善重心向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绿色发展延伸,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深化全流域系统治理,完善城市绿道、水系碧道等体系,形成完整连续的蓝绿生态屏障。加大城市精细化管理投入力度,建设智慧水乡信息化平台,增添一批街头小景、亮化灯光,进一步优化城市服务品质。加强农房管控和农村风貌提升,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我们要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以人民为中心,实施一批精品民生工程,打造全面小康、人民幸福的“洪梅样本”。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全力提升公共资源供给水平,大力补齐学位、停车位、病床位、养老床位、就业岗位“五个位”民生短板,坚持在幼有所教、行有所通、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少有所职上取得新进展,加力做好对困难群众、特殊群体的兜底和帮扶,有序推进常住人口基本服务全覆盖,努力让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提升对企服务水平。坚持“一对一”服务龙头企业与用心用情服务中小企业相结合,力争在减轻企业负担、解决融资难用地难问题、打通惠企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等方面取得明显突破,引导全社会形成尊崇企业家、爱护企业家、服务企业家的共识与氛围,用最优质的资源供给、最舒心的政务服务、最给力的政策支持,切实当好对企服务的“行家里手”和广大企业的“坚强后盾”。提升和谐善治水平。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加强数字化技术运用,推进政务流程全面优化、系统再造,推动更多民生服务事项和涉企服务事项“不见面”审批和“一网通办”“一站办理”。加快提升镇村基层的现代化治理水平,对企业和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涉及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进行系统治理、源头治理。进一步强化底线思维,切实做好重大风险的防范化解,确保发展大局和谐稳定。
我们要大力构筑创新创业一流的投资沃地。加强创新驱动发展,着力招引一批高科技、高成长性、高附加值项目,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建立招商引资“项目源”数据库,瞄准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精密仪器等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重点招引超30亿元以上的产业项目,力争引进培育企业超过40家。突出高端化、终端化、品牌化的导向,全面实施稳链补链强链拓链工程,至少推动30个项目建成投产,力争五年实际投资超百亿元,进出口总额超500亿元。引导企业创新发展。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营造“龙头企业+中小创新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创新生态,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支持大中型企业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力争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上市公司3家以上。建立健全制造业企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体系,实施用地效率分等定级,制定用能、用电、用水、排污权等方面的差别化配置政策。打造人才集聚平台。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依托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等平台载体,大力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强研发人才、营销人才、管理人才等的培养,全方位提供人才创新创业、施展才华的靓丽舞台。加快人才安居房、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联盟建设,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努力为人才打造舒适惬意、安居乐业的优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