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城市管理。深入推进“洁净城市”“行走洪梅”专项行动,大力开展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整治城市“六乱”、规范文明施工。保持“两违”治理高压态势,治理违建28万平方米以上。坚持公交优先发展,优化停车管理秩序,科学划分禁停路、限停路和准停路,切实做到还路于民、还路于车。搭建智慧水乡信息化平台,整合网格治理、应急监管、数字城管等各类信息系统,构建“前端界面+后端业务”的系统模型,提升智能化响应、可视化指挥、闭环式处置水平。
推进污染防治。启动全域水污染治理工程,完成东江下游片区洪梅镇水污染综合治理,确保考核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持续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完成入河排污口整治,提高截污管网污水收集率,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加大生态修复治理,建设碧道15公里以上,建成绿化面积1.5万平方米。严控在建工地等易扬尘点位,狠抓VOCs企业整治、煤改气治理,力争削减煤炭消费总量17万吨,探索建立排污者付费、第三方管理运营的治理新机制。落实建设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农用地分类管理,加大污染地块治理修复力度。
三、坚持倾心为民,增进民生新福祉
突出幼有所教。推进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投入5亿元改扩建公办中小学校,高标准谋划水乡未来学校,加快翰林高级中学建设,积极引进东莞外国语学校,深化洪梅中学集团化办学,预计新增优质学位1.5万个。加快推进洪屋涡幼儿园建设,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覆盖面。以工业区改造为抓手,配套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规范中小学教职员岗位设置管理,启动教师阶梯成长工程,打造优质教师队伍。
突出病有所医。毫不放松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有序做好新冠疫苗接种工作,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输入和反弹。探索“以养促医、以医助养”的新模式,推动洪梅医院护理院、柏康园医养结合项目建设,力争新增护理型床位400张以上,打造全国医养结合示范样板。积极探索家庭医生全覆盖,通过组建专业护理团队、完善居民健康档案等方式,提供全面连续、及时有效的医疗保健服务和照顾。全面开展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及干预行动。
突出少有所职。结合全镇产业布局,积极招引和培育新兴战略产业,扩大年轻人的就业机会。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强高技能人才、创业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培养储备一批复合型技能人才。推动更高质量就业创业,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力争应届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过98%。健全创业带动就业和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
突出老有所养。以村居为单位,科学设置养老空间和养老设施,由政府、社区和社会等各个主体共同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结合氹涌村安居房的规划,试点建设老年人集中居住公寓,探索幼儿园与养老院相结合的机构模式,完善无障碍设施、设立长者食堂,打造分散式居家养老服务品牌。严格落实老年人社会优待政策,为困难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与照料帮扶。推进改善老年人养老环境,完善老年活动场所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
突出居有所安。优化巡逻防控机制,坚决打击和防范盗窃、电信网络诈骗、走私偷渡等突出违法犯罪。完善社区警务工作机制,做实做强“洪梅义警”等群防群治措施。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强防汛防风、减灾救灾等关键工程建设,持续推进“三小”场所、出租屋、工厂企业等消防设施和电气线路升级改造,推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突出民有所乐。策划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创作一批反映时代精神和洪梅发展成就的文艺精品。加快水乡艺术中心、水乡中心广场、一河两岸碧道九大公园、洪梅图书馆建设,打造一批高品质公共文化空间。结合党史陈列馆、莫萃华故居等红色资源,加快推进洪梅镇基层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擦亮“五个第一”党史品牌。加强水乡特色生态资源运用,推出一批红色游、乡村游、亲子游、休闲游的精品路线。
四、全面深化改革,增创体制新优势
用好政策红利。加强与上级沟通对接,争取一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带动性的重大项目纳入到全市和功能区的规划。积极借鉴深圳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经验,在开展市直管镇体制改革上实现新突破。充分利用上级解决耕地历史问题相关政策,进一步优化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布局。打造一批具有洪梅特色的改革品牌,将更多政策红利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力。
推动政务改革。以集中行政审批中心为载体,进一步压减审批环节和时限,实现便捷高效审批许可。深化“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改革”,将全链条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加快将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部署至村一级,实现镇村联动办理,推动更多事项“即来即办”。建立“线上申请—代办转送—线上审批—邮递寄件”群众办事模式,让群众“不跑一步”即可办成事。探索推行政务服务大厅综合窗口改革,由水乡管委会统筹人员招聘、培训和考核,打造高素质展示窗口和专业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