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全面从严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稳中有进。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扎实加强勤政廉政建设,强化履职尽责,营造了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务环境。持续推进“整镇提升”。新建瓦寺前、薛家畈、黑石寨、王家道4个村,改扩建关口村1个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着力打造示范点。灵芝、油铺垸等11个村逐步完善配套设施,改善服务条件,完成提档升级。顺利完成村“两委”换届,平稳实现新老交接。全面加强从严治党。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党委成员带头参加支部主题党日,带头落实党建联系点责任,带头转变作风狠抓落实,坚持国家干部上下班打卡考勤制度,每周进行情况通报,对违纪违规的党员干部坚决严肃处理,严管严治的氛围日益浓厚。大力推进宣传思想。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成功举办道德讲堂11场次,深入各村开展百姓宣讲暨文艺演出活动23场,大力营造了“脱贫光荣”浓厚氛围。在国家、省、市、县各级党报媒体刊发消息通讯500余篇,电视新闻报道100余条,深度挖掘典型,大力宣传南河经验做法。深入推进乡村文明建设,十个村成功申报文明新村创建。不断强化党管武装。坚持党管武装,坚持廉洁征兵,圆满完成年度征兵任务。先后组织民兵集中教育和整训活动4场次。投资10万建设“民兵应急器材中心”,配齐了突击队装具和办公用品。深入推进召才引智。深入推动能人回乡工程,签订投资协议6个,投资金额达5500万元,意向投资项目2个,预计投资金额5500万元。两次赴浙江、广东进行招商引资实地考察;先后与“湖北云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四家企业签订招商引资合同,成功创税50余万元。
一年来,我们还统筹推进其他重点工作。推进了南河镇监察办公室设立;指导共青团、妇联适应工作改革后的新要求;进一步完善了工会组织改革,落实了干部职工工会福利待遇等。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来的工作使我们深刻体会到,要不断开创科学发展、赶超跨越新局面,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扎实苦干,才能实现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大好局面。全年取得的工作成绩,是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镇党员干部艰苦奋斗的结果,更是南河镇2万群众团结奋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镇政府,向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我镇工作大力支持和有效监督的各位代表,向关心关注南河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经济欠发达、镇域经济总量小、综合实力不强仍然是我们的主要镇情,加快发展仍然是首要任务和头等大事。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经济结构不够优化,传统产业比重大,新兴产业缺乏,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任务艰巨;保民生、打基础的任务繁重,农民致富、村集体增收路子不宽;干部思想不够解放,缺乏敢闯敢试、积极拼搏的干劲和氛围。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二、2019年工作安排
同志们!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做好2019年工作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2019年政府工作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乡村振兴工作主线,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各项工作力争上游,努力开创“特色农业富镇、全域旅游兴镇、和谐平安立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着力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聚力扶贫,弹好脱贫攻坚“主题曲”
1.补齐攻坚短板。对照省级评估标准和县摘帽“三率一度”的要求,全力以赴补齐短板,搬开脱贫“绊脚石”。全面抓好上级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问题整改,自查自改扶贫实践中的不足,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核心指标,全面落实各项扶贫政策,加大对特殊困难对象的关爱扶助和政策保障力度,确保老百姓不愁吃、不愁穿,教育、医疗和住房得到全面保障。加强易地搬迁配套设施建设和产业后扶,加强搬迁居住点的管理,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全面完成村组公路和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扩大公共服务覆盖面。加强环境整治,从整体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扶能相结合,最大限度将贫困户激发贫困户主动脱贫致富的能力和潜力。
2.强化后续帮扶。坚持脱贫不脱责任、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继续强化扶贫项目资金的精准使用,发挥好村级自强互助脱贫合作社作用,加强与市场主体的对接联系,利用好村级发展顾问、名誉书记的便利资源,积极推进“能人回乡”工程,进一步发展壮大扶贫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继续强化扶贫干部作风,强化政治担当,将主要精力聚焦到脱贫摘帽这个重中之重的中心工作上,强化帮扶单位之间的联动,帮扶干部与贫困户之间的互动,合力攻坚,扎实做好贫困户脱贫后的成效巩固。发挥“脱贫之星”的“榜样力量”,持续办好百姓宣讲、道德讲堂等活动,发挥党员、乡贤、致富能人的带头作用,处处立标杆、鼓干劲,通过政策宣传、走访慰问、帮扶济困等方式,使群众增添更多的获得感,对帮扶成果给予更多认可和满意。